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执政有效性是任何-个执政党永恒的主题.任何-个执政党在执政期间都力图尽可能通过政治权力的有效运作获得较高水平的成就--有效性,并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凋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执政有效性出现危机.因此,提升执政有效性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是适应时代潮流,合乎形势变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尽管中国共产党并未明确提出"执政有效性"概念,但作为-个伟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党的与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了对执政有效性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2.
张安 《传承》2008,(24):74-75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对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论述。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环境对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产生至关重要。乱世不期救世只期保身全生,是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出发点。在全生的基础上,庄子通过安命思想和齐物思想来完成对尘世的超越,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  相似文献   
23.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学习马列著作,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党史上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历程,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轨迹,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是一种以民主的办法解决执政党内干部更新淘汰的基本制度。不少论者多侧面、多角度对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行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二是完善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的路径;三是实行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的意义;四是人大罢免制度与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的关系。但对党内罢免或撤换制度的探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5.
人民群众往往容易接受和理解通俗易懂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没有大众化的理论作支撑很难取得实效。毛泽东同志运用传统的成语典故、人民群众实践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探讨了文化领域的功能、方针、继承等基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进行了通俗化的演绎和表达,形成了大众化的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26.
1.一天,城圹大队支书家来了一位“军人”,自称是某部查修地缆线的。 4.过了两个月,电灌站加工厂,也被一位查修地缆线的“军人”撬了,窃走该厂现金七十余元。  相似文献   
27.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生态环境变迁对党的执政有效性提出的现实要求,而不断提升党的执政有效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要提升党的执政有效性,必须在经济方面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政治方面解决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文化方面把握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张安  李永山 《学习论坛》2008,24(5):12-16
执政有效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永恒的主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并未明确提出"执政有效性"概念,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取得全面执政地位后,在处理党与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了对执政有效性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9.
张安  曹艳萍 《实事求是》2006,192(5):14-15
提升执政有效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永恒的主题。邓小平执政有效性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提升执政有效性的最主要目标,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提升执政有效性的最根本目的,以依法治国为提升执政有效性的最基本经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提升执政有效性的最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合作型政党制度。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各参政党之间必然是相互合作与相互支持处于主流。而竞争与博弈是参政党党际关系不可忽视的方面。不同的参政党成员构成的差异、工作的重点、政党的优势与特色的不同,又决定了它们之间既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