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51.
52.
虚报注册资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罪名,其行为方式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及采用其他虚假手段虚报注册资本,且应达到数额巨大、后果严重等标准方能构成犯罪。相关中介组织机构及其成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则构成出具证明文件严重失实罪。  相似文献   
53.
民事行政检察息诉工作的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申诉人的思想认识,把握其心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申诉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息诉,使申诉人接受裁判结果,案件实现真正意义的审结。  相似文献   
54.
李震东  张昊 《求索》2010,(5):138-140
商法不仅仅是商人主体法或者商行为法,事实上作为一种重要的私法,商事权利也是商法的重要内容。商事权利是由商法所规范的,民事主体享有或行使的必然与商主体的一定营业行为相关联的私权的集合。在商法层面,基于商人以及商事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对商事权利有特殊限制。商品化权是追求商业利益、财富增殖的商事权利。  相似文献   
55.
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正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审程序的特殊之处在于再审审理针对的是具有确定效力的终局裁判。但是它必须遵循民事诉讼的一般规律,以诉权为程序建构的基础。再审程序的正当性在于它是使既判力和程序安定价值的有限化,而不是要否定既判力和程序安定。  相似文献   
56.
张昊  刘伯建 《法制博览》2013,(11):41-42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将再审检察建议程序化、法典化,成为与抗诉并列的民事检察监督权行使的核心路径。再审检察建议在性质、具体适用程序、法律效果等方面与抗诉制度存在差异,在效率、成本和实体性收益、价值冲突的协调能力等方面比抗诉更具有优越性。应当通过建立递进式双轨监督机制、检法沟通协商机制等方式推动二元型、协调型民事检察监督体系的构建,努力实现两种制度的协调运行及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7.
证券执法和解制度是指在证券执法过程中,证券监管机构通过与被监管者协商,就特定的被调查行为达成和解,以被监管者自愿的作为或不作为代替形式上的行政处罚,从而终结案件的一种执法机制。我国在立法层面确立证券执法和解制度需要解决好和解的适用条件、基本程序、和解内容和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58.
新宾县委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村务公开。一是健全机构。县、乡两级分别建立了由组织、纪检、民政等部门组成的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定期深入村屯检查指导村务公开工作,各村相应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实行全程监督审核。二是完善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时间、内容、形式、  相似文献   
59.
经济法体系建设应充分关注国际性资源与本土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法制现代化模式类型入题 ,从历史与现实、经济法自身特点及入世要求来论证我国经济法应关注国际性资源的原因 ,进而分析经济法国际性资源及启示 ;紧接着从法律的实践性、经济法回应性及中国问题特殊性来论证我国经济法应关注本土性资源 ,进而论述本土性资源及启示 ;最后尝试着对我国经济法体系建构提出主张。  相似文献   
60.
刑法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使其在大众甚至司法人员的眼中成为一种不近人情的严厉惩罚,但是从刑法立法理念的角度来考量刑法的根基和各项原则会发现,刑法的制定和适用都应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刑法本质的误解无疑会造成刑法适用的偏差,本文从刑法的理论根基解释刑法对人性、人道、人权的体现,并对刑法的基本原则从人性、人道、人权角度进行考量,以明确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