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3年第10期<党史研究资料>发表马连儒的<陈独秀在制定党的政治纲领过程中的贡献>,引起丁卫平的注意,并于2005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低纲领若干问题的探讨--兼与马连儒先生商榷>,对马连儒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2007年<中共党史研究>第4期上,马连儒又发表了<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党的二大--与丁卫平商榷>,作为对丁卫平的回应.他们二位是否还会继续争论不知道,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学者参加进来.不过,我的老朋友马连儒做学问很认真,如果丁卫平再写文章讨论,肯定他还会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想参加他们的争论,只是说点由此而引起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近些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可谓热点.学者们的分析都各有自己的见解,对读者帮助很大,对深入研究十分有益.我以前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近年来再做深入研究,形不成什么系统的观点,只是在读别人的文章时引发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五四精英反思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历程,觉悟到先进文化对于改造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产生了“文化救国”意识。他们掀动文化变革的浪潮,提倡白话文、开展东西方文化讨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检讨西方文化等等,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寻找先进文化的指导。立足于时代的进化、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近代科学的理性主义、大众的普遍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五四精英把握先进文化的历史特征。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表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954年初,我在北京大学进修时,认识了一起读哲学研究生的同学华海峰.从北大回师大以后,因不再研究哲学而重新研究中共历史,故研究生班同学之间来往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兼管该校职称工作,而海峰在那里教哲学,这样又恢复了联系.近些年来,我们接触多了些,他断断续续地给我讲到他的家庭的革命事迹,并拿来一些零散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在写自己经过的生活、政治、学术等方面的事情,发现这件工作很不容易.由于懒,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事情想不起来,即使想起来的事也说不清楚.凭记忆,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准确无误.当然,人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这方面我的能力比较弱,但就是记忆强的人,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记准.  相似文献   
16.
1953年2月,我从北师大历史系调出到马列教研室当资料员.此后的一年里,我读了许多杂志,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对<新潮>形成一种看法,认为五四运动前的<新潮>比较好,在反封建专制主义方面有贡献,五四运动后的<新潮>就差劲了,宣传资产阶级学说,不拥护十月革命,不关心现实斗争,总之是向右转了.形成这种看法,大概也与<新潮>社主要创始人罗家伦、傅斯年后来的政治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一段话,专讲统筹兼顾的方针.他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包括把国民党留下来的军政人员都包下来,连跑到台湾的也可以回来.对反革命分子,凡是不杀的,都加以改造,给生活出路.民主党派保留下来,长期共存,对它的成员给予安排.总之,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比如,统购统销,一切城市人口和农村里头的缺粮户,我们都管.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进学校,或者到农村去,或者到工厂去,或者到边疆去,总要有个安排.对那些全家没有人就业的,还要救济,总以不饿死人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创新与中共党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如何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复杂经济形态,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于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的不足。所以,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但会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广泛的质的变化,而且将引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 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就其本质要求即不断创新而言,则可以上溯到人类的整个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诽,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意味着进步,离开创新,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从钻木取火到电脑的广泛应用,人类正是在不断创新中为  相似文献   
19.
蒋伯英同志并编辑部全体同志: 你们好!先要感谢你们每期寄来的刊物,这对我有很大帮助。 看了第二期有关为提高刊物质量而召开的座谈会的报告材料,觉得立意很好,对办刊很有好处。报告中提到的许多人我都很熟悉,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学生,他们的意见很好,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他们说到贵刊用稿公正,我也有同感。不少作者是青年研究者,并无大名气,但从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曾为王玉平主编的<西柏坡与新中国>写过一篇序,提出过两个观点,本文想就这两个观点进一步做点说明. 一、西柏坡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在长期的量变过程中,不断发生小的或部分的质变,经过积累最终达到根本性的或称全部的质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是要彻底改造中国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