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过渡时期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党的八大并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的结束,毛泽东在1957年至1958年上半年,也多次使用"过渡时期"这一概念。他使用这一概念有三大理论内涵: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后,在意识形态上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他的理论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党。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对党忠心耿耿、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奋斗牺牲、保持优良作风传统等四条成为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选干部要德才兼优、有为有守,这与四条标准一脉相承,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做人做事树立了底线和标杆。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特别强调党员要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建党原则和铁的纪律。正是靠着崇高理想和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3.
戚义明 《党政论坛》2012,(14):40-41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1977年至1978年,复出后的邓小平“放了一炮”、点了“三把火”,推动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声炮”与“三把火”,集中反映了邓小甲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4.
戚义明 《党的文献》2011,(5):121-123
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针对一些人关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国两制”政策会不会变的担心,明确表示:“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  相似文献   
35.
36.
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利用相对稳定的局势,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写了两篇重要文章。一篇是1935年12月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系统地解决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一篇是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相似文献   
37.
<正>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人员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  相似文献   
38.
1955年夏季以后,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各级青年团组织纷纷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参与农业生产,青年生产队(组)就是其中一种组织形式。1956年初,青年团中央向中共中央提交报告,拟在全国推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认为:青年生产队确有一些积极作用,但普遍建立的条件与经验尚不具备。1月26日,邓小平审阅报告时,同意中央书记处四办的这一意见。  相似文献   
39.
戚义明 《时事》2013,(5):16-17
  相似文献   
40.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江泽民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带领全党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他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还根据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对跨世纪的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世纪之交,他再次体现出一名成熟政治家的历史责任感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后,在中央军委主席岗位上,他把军队建设的一些大事定下来,为军队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