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环卫外包是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要体现。环卫外包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特殊的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体现在历史沿革的模式变更上: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负责的低效模式、合同外包下政府主导的附庸模式、市场机制下政府创新的效率模式。此外,根据三种模式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对我国环卫市场化的未来模式进行了讨论,得出多元主体下有效共治的市场模式是我国环卫公共服务提供的理想模式的结论,并结合现状分析对我国环卫服务发展转变提出了六点需要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政党认同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政党认同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其客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认同政党政治、认同某一政党制度和认同某一政党。政党认同的中国特性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执政党认同和参政党认同;政党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执政党的政党认同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执政党应从利益代表和政治参与两个方面来巩固执政党认同,建立政党与国家、社会、政府的适度分野,改善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2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两党处理文化冲突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并通过国家政权的引导来促进各文化群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融;强调美国信条,建立“公民宗教“,通过包容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对公民加强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以此整合文化冲突,达到对于美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认同;主张在尊重少数群体的教育权利和语言权利的前提下,维护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美国两大政党在处理关于文化冲突问题的具体政策和策略上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党和政府处理文化冲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柴宝勇 《探索》2012,(6):49-55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政党执政绩效是政党在治理国家、领导社会、服务公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绩效,其不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还要求经济发展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性价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政党虽然所处环境、政党体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但都"殊途同归"地更加依赖政党执政绩效作为政党认同形成的主要资源。但是,执政绩效作为政党认同的资源基础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只能是政党自身因素的外在补充,如果过分地依赖执政绩效,则会给政党带来新的"执政困局"。  相似文献   
16.
政党制度的分类要把握两个原则:标准要科学,内容要广泛.同时,分类的思路要清晰,不容易被误解,也不掩饰一些政党政治的重要特征.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形成基于各国具体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各有不同的利弊.从价值层面而言,一党制所追寻的最高价值是秩序;两党制所追寻的最高价值是民主;多党制所追寻的最高价值是自由.评价政党制度的标准除了“制度效果论”之外,还应该有另外一个衡量标准,即价值合理性,这些价值主要有自由、公正、人权.  相似文献   
17.
周淑真  柴宝勇 《探索》2011,(6):48-52
“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是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的多党制事实上已经客观存在。从概念上讲,中国的政党制度应该是多党合作、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在此基础上要理顺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要做到“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衔接,还需要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18.
政党发展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在政治生活中,政党受内外条件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推动自身发展,并以此影响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从世界范围看,总体而言,政党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从人们对政党的态度而言,从否定到肯定再到怀疑;从一国内部各个政党自身的互动形态而言,从冲突抗衡到竞争协调;从组织形态而言,从权贵型政党到大众型政党再...  相似文献   
19.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廓清中国大陆政党制度与港、澳、台政党制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一国两制"与政党制度衔接的基础、条件和路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衔接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一国的基本原则,履行两制的基本框架,其衔接条件是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就衔接路径而言,首先必须要厘清概念。中国(包括港、澳、台)的政党制度应该是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其次,要理顺关系,即在中国的范围内,存在着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最后,还必须有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20.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