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具有巨大的政治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境内外600多万巴勒斯坦人唯一合法代表。但近期来,由于巴以冲突不断升级,以色列将打击的矛头直接指向该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及其高层官员,并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确定为“支持恐怖主义实体”加以打压,致使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52.
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的类型。一般认为,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群众运动受到民族和爱国主义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即:运动的本土性,符合居住地的现实考虑及需求等。本文通过分析典藏在星、马和台湾的档案,把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分为两个种类:一、倾向支持中国的社会运动,二、响应本土性课题而开展的社会运动,由此去探索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本土关怀。  相似文献   
53.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54.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同日,联合国安理会作出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的第660号决议,8月6日,安理会通过对伊实行强制性全面制裁的第661号决议,标志着国际制裁的正式启动。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就伊问题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迄今已有63项之多,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5.
老舍在剧作中以老太太构图来突出本身的女性观,这些老太太的女性意识深受作家的成长过程及时代的变更所影响。剧中的角色塑造揭示了老舍对这些老太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及道德素质的价值判断。老舍以独特的戏剧语言并通过其笔下的老太太角色来达到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同步创作的动机实践,这使得老太太形象系列就成为老舍理想化人格和妇女解放的对象化,从而具有超越现实存在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华文教育是华人的母语教育。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华文科目分为华文书写和华文理解。大部分学生在华文理解方面的表现都不俗,惟在书写方面的表现则比较差,华文作文成绩明显每况愈下。本文以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查询他们对华文书写问题根源的看法,以自我审视检讨的手法,来探讨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以寻求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57.
引言在过去二十年里,在农村开发计划领域内,或许再也没有其他项目能比经济生长极或经济生长中心这一设想更吸引发展中国家计划工作者或政策制订者的注意力。经济生长极指的是特殊的一组工商企业或工业行业,具体说,这组工商企业或工业行业的特征是其增长速度非常快,与其他行业的相互作用非常高。经济生长中心指的是位于某个城  相似文献   
58.
朵西亚 《台声》2013,(3):98-99
第一次看到他,是很有趣的。 那是一个很安静的艺文活动。 当他与朋友走到我身边坐下来之前,像是有一台无形的扫描机,清楚的具象:超高的身形、很短的发型、一身轻便的运动服、脚上是一双凉鞋,他放下一只大背包。他是这场合里我不曾见过的“陌生人”,且年纪很轻,像学生。他说他不是学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相似文献   
59.
朵西亚 《台声》2013,(5):100-101
在台湾被称作“外省人”第二代的他们,从小听父母讲述如何迁徙、定居台湾的故事。他们承继父母的血脉,也逐渐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