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聂锦芳 《前线》2014,(7):98-100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学术表述形式单一。学术见解主要通过论文与专著两种形式来表述。究其实,它们本身也可合二而一,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专著往往是论文篇幅上的延长,绝大多数专著的核心观点差不多完全可以用论文来表达清楚;况且在专著内容分章、分节发表的情形下,专著事实上又成了论文集。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学术作品实在少得可怜。这里并不是否认论文、专著作为学术作品主要体裁形式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聂锦芳 《前线》2014,(2):35-38
马克思虽然零星地用“新哲学”、“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等称谓过自己的哲学形态,但他并没有非常明确、系统地将其表述出来,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新哲学”新在何处做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与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聂锦芳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于1977至1979年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谈话、批示、文章、报告、决策,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他对科技教育问题的深层思考,并花大量的精力着重进行了这一方面的拨乱反正工...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的境遇下进行马克思研究,要真正超越过去的工作,就需要把其文本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渐次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文本研究的前提性工作,即学术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二是重要文本的具体解读,包括文本的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和整体研究、宏观研究。三是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和评价。同时需要以文本为本位,从文本出发,先对其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文体结构、思想内容、理论体系、研究历史与最新动态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详实的梳理、考证、分析和阐发。在此基础上再从文本中抽象、提炼出重要思想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检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演变,历来的研究著作和教材都认为,马克思早期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这对于哲学史、思想史来说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这种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解释,至多只能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较之于马克思著述其他类型的版本,"按照马克思的原始文稿刊出其全部著述,以供专家、学者研究之用"的MEGA~2,更能满足研究者客观、完整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复杂的思想世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在对客体的认识、解释甚至改变中来发挥了作为主体的意志、功能、力量和特质“。幻想”“、真理”云云,不是认识论层面的,而是价值论和人性论意义上的;举凡在观照和理解世界的诸多思维方式中,只有Idealismus在与物的对立和纠结中把人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聂锦芳 《岭南学刊》2007,2(1):85-87
这些年来,学界对现代性内涵的探讨仍不甚了了,尤其对中国现代性的研究更是如此。中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的“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不仅仅限于政治、经济层面,文化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更为隐性的制约因素。在现代化的视角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能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证"唯物史观"最重要的论据之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未誊清稿Ⅲ"开头的两个片段中,他们详尽地描述了由城乡分离→行会制度的建立→商人作为一特殊阶层的出现→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大工业的发展与垄断等各个环节次第过渡的历史进程.正是对这些细节的描摹和勾勒昭示出"唯物史观"的思维主线、思考重点、擅长领域和诠释界域,更提供了我们透视招致其之后坎坷命运的内在理论根由.因此,不应该把"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解释简单化、极端化.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事件不仅昭示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的巨大转折,而且引发了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传统的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方式和阐释方式的深刻反思。如今10余年过去了,在起初的“危机论”、 “过时论”的喧嚣归于平淡与沉寂的同时,一种旨在从学术层面上避开先定“框架”、情绪化“评判”和中间“环节”, “直接而全方位”地面对原始文本,回到马克思当年的历史语境,重新阐释其思想的研究趋向正初露端倪。“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arx after Marxism)的提法就是这一趋向鲜明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