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945年是中国和世界发生历史性大转折的一年。在中国,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人们盼望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众多知名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也从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回到广州、上海、南京等从日寇手中收复的沿海大城市。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鉴于香港特殊的战略位置,着手部署一批文化、民主人士抵港,开展文化宣传工作。8月27日,周恩来电示中共广东区委“以香港为中心建立城市工作”。9月初,毛  相似文献   
12.
三 1938年8月,黄慕兰以《译报》董事长身份离开上海到香港募捐。 香港,对她来说并不陌生,8年前她就在这里战斗过,只不过今日旧地重游,“兴亡感慨,情绪不同”。她被朱学范和杜月笙的公子杜维藩从码头接到六国饭店的一套临海房间住下。从骑楼上远眺,九龙对岸的浅山影影绰绰,宋皇台依稀可见。 “啊!看到那由几块巨石堆成的宋皇台,使我想起当初宋、明两朝都是在这里送终的,难道现在又到了那个时代了?”慕兰不禁感慨一声。 朱学范连忙说:“黄大姐,历史不会重演。香港虽是小小岛市,可载而归的。”  相似文献   
13.
诗无达诂? “庐山云雾弄阴晴, 伐木丁丁听有声。 五老峰头偏向右, 东方红后见分明。” 我是从1996年2月15日《文论报》上发表的、由当时《诗刊》编辑刘章撰写的《叶剑英的一首佚诗》中,欣赏到叶剑英这首被后来人定名为《庐山》的七绝诗句的。当时,我只是感到这首诗很有意思又无法说清,隐约觉得它既朴实无华又朦胧含蓄,既浅显易懂又含义深邃,此  相似文献   
14.
一为了保证中共首脑机关在白色恐怖下的安全,周恩来曾以极大心血筹建和领导特科工作,并先后建立各种情报关系。但一直缺少一位能在上海滩“兜得转”,能以公开身份掩护地下党活动的人物。鉴于黄慕兰的家庭背景,社交能力、外貌风度,尤其是她在龙华监狱中舍己救人和为中央秘密护送巨款所表现的应变能力,周恩来瞩意于她,决定让她在特科中扮演一个特殊角色。而这时,慕兰的丈夫贺昌奉命赴苏区。  相似文献   
15.
1990年5月20日,一位报界哲人在北京去世,终年82岁。友人戴文葆先生撰文道:“我认为先生最后成为一思想家,有胆有识,忧国忧民,肯定是不肯瞑目安息的。他终于舍弃了躯壳,但我相信学术思想史上将来会有他的名姓,他的精灵还在祖国上空徘徊。记得他的文章中常说:‘不管是对是错,这是我的祖国!’我确信他还在海峡两岸的上空徘徊,一定仍旧思潮澎湃,睁眼悲悯我们这些后死者,仍和我们一道思考困扰着、折磨着我们的当代的问题。”这位哲人就是已故的知名日本问题专家、政论家、“台盟”领导人李纯青先生(1908—1990)…  相似文献   
16.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1909年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该社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其后会员发展达千余人。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23年,南社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同年,柳亚子、叶楚伧、陈望道等发起组织新南社,参加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一口气读完革命前辈杨奇同志近著《风雨同舟一接送民主群英秘密离港北上参加政协始末记》(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2004年7月版)后,我首先想到是方方同志亲笔撰写的回忆录《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前身奋斗史》和郭沫若同志为该回忆录所写的序言。方方回忆录发表的时间是1948年7月至10月正当杨著记载的"风雨同舟"故事发生之时,而连载该回忆录的香港《正报》周刊的创办人就是杨奇。郭沫若(当时正在香港等待杨奇等即地下党同仁护送北上)的序言有这样的一段话:"中国近三十年来是旋乾转坤的大时代,无数伟大的历史事件比太平洋的波澜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问题是统一战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成败兴衰.抗战时期,周恩来运用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通过中共驻港机构领导和影响香港文坛,树立了一个文化统战的范例,在中国革命文化史和统一战线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保护中国文化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他审时度势,多次部署一批又一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并指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下简称“香港八办”)等机构占领一系列文化阵地;他具体指示廖承志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妥善处理战时香港文坛的矛盾和争论,把旅港文化人最大范围地团结起来,建立最广泛的香港文化界统一战线,使香港成为战时中共重要的文化宣传基地.当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旅港文化人陷  相似文献   
19.
1979年7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中的藻鉴堂,看望了应文化部之邀在这里创作和休息的一群画家,并即兴挥毫赋诗:“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这首当初以《无题》命名的七绝在后来收入《叶剑英诗词选集》时,定名为《藻鉴堂赠画家》. 一 1979年7月27日,全国各大报纸第一版均以较大的篇幅刊登新华社26日发表的电讯:《叶剑英副主席会见四市三省(区)部分国画家并即兴赋诗》:“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下午,叶剑英副主席在颐和园一个树林荫翳的庭院里,会见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四川、广西和南京市的部分国画家.当八十八岁的上海老画家朱屺瞻同叶副主席握手时,叶副主席对着这位童颜鹤发的老画家兴奋地说:‘你比我健康,我真高兴!’  相似文献   
20.
<正>叶剑英在清末民初从旧式私塾到新式中小学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如林修明、谢鲁倩、卢耕甫、叶菊年、杨徽五等。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家兼诗人,既跟他遇到的好老师有关,也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有关,两者缺一不可。1980年5月14日,83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母校三堡学堂。他缓步来到老校门的花坛前,面对着校门上写着的"三堡学堂"四个红色大字,久久地凝望着。在接待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