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59篇
中国共产党   146篇
中国政治   191篇
政治理论   56篇
综合类   15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构成条件、防卫过当、无限防卫权等都做出了明文规定,但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界围绕着正当防卫的限度、无限防卫权的界定问题,依然存在着争论。本文对无限防卫权的界定及适用无限防卫权问题之规定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希望对完善正当防卫制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2.
会上,深圳、北京、天津、黑龙江、江苏等省市民政厅局作了经验交流.深圳市民政局就深圳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作了重点发言.  相似文献   
113.
从神意到法意——报应论的理念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 ,神意、德意与法意是支撑报应论的三大理念 ,并就每一理念之于报应的意义作了客观而深入的分析与剖视 ,认为神意报应论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但它将罪与刑的因果报应的联结解释为虚无飘渺的神意 ,不是对刑罚的正当性的合理揭示 ;道义报应论将道德谴责理论用以解释刑罚的存在 ,确立犯罪的道义责任 ,无疑是对道德与刑法的关系的一种正确揭示 ,但它仅仅从道德的角度解释刑罚的存在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完整地解释刑罚的存在 ;法律报应论注重犯罪与刑罚在法律上的联结 ,强调刑罚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手段相对于道德谴责的独立性 ,因而具有其合理性 ,但是 ,它又因为忽视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无法对刑罚的存在作出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4.
邱兴隆 《政法学刊》2000,17(3):43-45
重刑威吓论与古典功利论对刑罚一般预防作用的夸大与迷信导致了一般预防论曾一度遭到挑战与否定。当代一般预防论者在肯定刑罚具有一般预防功能的同时也承认其局限性。他们普遍认为,一般预防的局限性表现在多方面。本文介述了被当代一般预防论者所公认的一般预防的局限性的5个主要方面,即对不同的人的效果不同、对不同的犯罪效果不同、在不同地域效果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效果不同与因执法的严肃程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15.
从一元到多元:一般预防论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一般预防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认为重刑威吓论是一般预防的初始形态 ,古典功利论是一般预防论的近代形态 ,多元遏制论是一般预防的当代形态。重刑威吓论相对于等害报复论是一种历史进步 ,但是 ,其因易于导致严刑苛罚、刑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以及不合效益观念而具有不合理性 ;古典功利论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重刑威吓论的某些缺陷 ,但其将所有犯罪均视为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则显然失之片面 ,且未能彻底消除严刑苛罚的危险以及刑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多元遏制论因未将一般预防限于威吓而趋向于对一般预防作用的全面揭示 ,克服了古典功利论将所有犯罪都视为人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片面性 ,且因兼顾报应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来自报应论的责难  相似文献   
116.
林下经济是立足所拥有的森林、林地以及生态环境,根据可持续经营,实施复合经营的生态优化型经济。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林业系统坚持以生态扶贫为统揽,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林下经济发展面积、产业效益和助农增收实现"三增长"。但是,我省林下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7.
伴随着四寸套井在采油二厂的日益普及,较5-1/2’’套管井,4’’套内落物的处理难度更大,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新的套铣打捞工艺,并总结出大量经验。通过实际运用验证,极大地缩短了修井工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8.
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与当今时代的主题紧密相关.邓小平纵览天下大势,正确判断时代特征,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中国国情,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发展思想.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这个科学内涵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如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定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分析了中国的发展机遇;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框架体系.从本质上讲,邓小平理论,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在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这一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又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19.
其他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在《民法通则》中未作明确规定,但其当事人能力却为《民事诉讼法》所肯认。其他组织足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法学界亟待澄清的问题。文章从其他组织的特殊性着手分析,得出其他组织既无民事权利能力,亦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结论,以期为其他组织民事主体资格与当事人能力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邱会生 《党史文苑》2013,(10):26-2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思考。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日益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政治报告也多处指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应坚持全面性、可操作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