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一、欧洲福利主义模式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逐步形成三大政策体系:一是普遍福利,二是混合经济,三是借机合作。这种模式起源于工业化的英、德、法三国,后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发展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2.
郑杭生 《新视野》2011,(6):22-25
"大民政"的本质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理念。"大民政"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大力推进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管理从原有体制转向新型体制的不懈努力,力图做到"标本兼治"、"刚柔相济"、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是社会成员从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世界城市建设基础的北京经验的生动体现;是促进建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实现国家—社会有效联动、良好合作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3.
百步亭社区是武汉市五种社区类型中的一种,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典范。百步亭集团创造了著名的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和百步  相似文献   
74.
在共建中共享 在共享中共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3月7日看望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个重要讲话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关系(共建为了共享,共享需要共建),还明确表达了共建共享的一系列根本观点:共建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根本是造福全体人民,实现他们的根本利益;共建共享的切入点是解决民生难题,完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5.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野,结合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实际,对现代性进程中"传统"变化的某些规律性,或说"传统"的现代性变迁的某些规律性,进行力所能及的梳理。本文通过那些研究"传统"不可回避的关系,如传统与过去、传统与"原生态"、大传统与小传统、旧传统与新传统、传统的重构与新构等,来揭示包含在其中动态而稳定的本质性关系。这样的分析表明,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历史,那种对传统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或全盘肯定的历史保守主义,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这个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社会学学科制度建设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杭生 《新视野》2002,(5):58-60
现在,学科制度建设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重视。这里,我想结合社会学在中国的制度化过程、历史命运和现实状况等,谈谈社会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一些问题,就教于学界。一、关于学科制度建设的一些理论问题学科制度就是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在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背后,还有某种深层的理念支撑着。所以,从层次来看,学科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处在第一层次的是学科深层理念;处在第二层次的是学科规范体系;处在第三层次的是学科物质体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主要是学科制度的软件;第三层次则主要是学科制度的硬件。就社会学来说,…  相似文献   
77.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提速,社会实践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结构性变迁。转变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治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基层的社会矛盾,以及重建社会信任、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度、加速文化价值和话语的建设,将为和谐社会锻铸坚实的支柱。  相似文献   
78.
郑杭生 《学习与实践》2007,(11):105-112
如果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的中心问题或根本问题是土地制度问题,抓住这个问题是农村建设发展成功的前提,抓不住这个问题则会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那么,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问题则是如何把广大尚处于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群众逐步纳入现代职业体系,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农村制度创新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治本的途径。武汉"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两年的试点工作所取得的的成果和经验,特别是其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打造现代职业体系的思路和经验,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79.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引人注目地表明:在改革中必须十分注意社会的各个系统的协调发展,首先是注意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三大系统中,经济系统是基础,也是这次改革的核心部分.然而,这并不是说经济系统可以撇开其它系统而单独变革、孤立发展。三大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革都需要其它系统的配合,否则,改革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越是想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就越不能忽视其它系统的支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应以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0.
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总结过去、认清现状、展望将来 ,很有意义。关于中国社会学百年 ,我想从学者和学科两个方面谈谈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的启示。第一是自觉把握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以最小的社会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大小不同的代价。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 ,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 :历史是恶。其中也有历史的进步不可能不付出代价的意思。既然代价不可避免 ,我们能否采取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的态度呢?不是的 ,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