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住院仍忧国忧民 一九七四年七月五日上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了他住院后的第一批外宾: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夫人。他告诉杰克逊:我这一段时间确实有病,毛主席要我疗养、休息,因此六月的一个月里没有见客人了。外国客人、中国同志都没有见。你这次来,没有计划让我出面。但了解到你的要求,请示了毛主席,同意我见你,也报告了党中央。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新华社发出的消息:“周恩来总理今天上午在医院会见了美国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和夫人。周总理请杰克逊参议员回国后转达他对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的问候。”在这篇报道旁边,还有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周恩来和美国客人的合  相似文献   
52.
全新的外交格局 一九七一年八月二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发表《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声明》,将“两个中国”的方案公开抛出。以后,美、日等国又提出所谓“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力图保持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 周恩来十分关注二十六届联大的情况。八月二十一日,他召集党、政、军系统外事部门负责人会议,宣讲外交部批驳美国政府提案的声明。当他询问与会者美国为了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曾经同哪些国家开会时,到会的外  相似文献   
53.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周恩来在病床上接见前往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成员,请他们转达他对新疆各族人民的问候。 进入九月以后,周恩来的病情急转直下,癌细胞继续扩散,免疫力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医疗组不得不取消周恩来的外事接待活动和室外散步。九月二十日下午,周恩来做住院后的第四次手术。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和邓颖超等来到医院手术室外守候。周恩来清楚:施行这次手术的后果很难预测。进入手术室前,他要工作人员找来自己一九七二年六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作  相似文献   
54.
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各项具体工作,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由两层意思组成: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丢掉了“中国特色”,就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丢掉了“社会主义”,就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的一贯信念,也是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5.
金冲及 《新湘评论》2013,(23):12-14
战略思维,在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就有一个重要特点:力求把握事物的“大本大源”,把它放在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56.
2001年4月17日,李琦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是在工作中突然倒下的.对他的逝世,我们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格外感到悲痛.我们和李琦同志在一起亲密工作了20年,他是我们的老领导,始终如师长般关心和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57.
善于独立思考的战略家和理论家——1996年10月29日在刘少奇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金冲及一对刘少奇同志的研究工作,大体上是在1980年以后才开展起来的。它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少奇同志是从来不愿意宣传他自己的。60...  相似文献   
58.
金冲及 《共产党人》2011,(16):11-16
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不到十年时间,中间还发生了五四运动。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其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通过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经历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许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而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又要求他们尽快把志同道合的人集合起来,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于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已经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在中国建立共产党不是偶然的、少数几个人的想法,也不是只靠外来的因素造成的,而是许多中国的先进分子的共同要求,是客观局势发展的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59.
8月1日,是一个光荣的日子,伟大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日子,称它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政府,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旗上,写上"八一"两个大字。这是许多其他赞誉和奖励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60.
战略决战是检验军事统帅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在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时,其作战指导方略显然不同.毛泽东总是力求熟识敌我双方情况,使作战的部署和指挥尽量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并正确判断战争全局的客观形势,选择恰当的决战时机和方向,采取慎重初战、奇袭等作战方法一步步扩大战果;而且重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一线将领们的意见,最终夺取全局胜利.同时,他始终把军事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作出判断和决策.而蒋介石对战场局势既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也谈不上对战局发展趋势有足够预见,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明确而坚定的作战预案;临事张皇失措,被动应付,主观武断,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条件下依然盲目地想同解放军进行“决战”;继而决心动摇,终致束手无策、一败涂地.战争实践的结果明确地检验了这两种作战指导方略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