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已明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发展战略,真可谓恰逢其时。这一任务和战略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一任务和战略,我们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北京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民教育、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失地农民致贫问题的解决和"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讨论。但愿这些讨论能够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2.
劳动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都属于劳动。狭义概念只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不参与这个过程的活动,如社会管理与再分配等,就不属于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可以从“无产”到有产、变得富有,实现有产者的联合劳动是最显著的特征。关于剥削,传统观点认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其它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等的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不干活拿工资等等现象,都属于不合理的剥削收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符合法律要求,个体私营等资产劳动者而取得的收入,不应视为剥削收入。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仍然是剥削行为,但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3.
曹新  杜相乾 《求知》2010,(12):7-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第一个转变中,把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这不仅是三者位次的变动,更主要的是反映了我们发展理念的变化,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4.
曹新 《求知》2007,(11):12-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75.
生产劳动定义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产劳动可以从其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一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这就是一定的生产劳动定义的社会规定性。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才有所不同。同时,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科学地界定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6.
曹新 《求知》2004,(6):12-14,23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这种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是通过非均衡发展的手段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条件下必须把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统一起来,遵循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7.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又是能动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动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分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具有二重性。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人口增长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承载能力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口增长的环境容量限制,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  相似文献   
78.
曹新 《求知》2003,(1):11-12,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79.
曹新 《求知》2007,(3):4-5
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的升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长期坚持,坚决落实。  相似文献   
80.
曹新 《求知》2012,(11):19-2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问题的高度重视,又充分展现出党对社会建设理论和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相关精神,进一步认识抓好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