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对人的科学理解开始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2011年6月11日,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出版暨以人为本理论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  相似文献   
32.
"社会"是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经济学手稿》等经典文本的核心范畴之一,从"本真社会"到"现实社会"再到"典型社会"的生成与嬗变历程表明了"社会"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转变,这既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理论转向的一个缩影,又为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33.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我们身边的经验和事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马克思得以在更加宽广的视域中审视分工进而开启其世界历史话语,而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意义也因分工的介入而向我们敞开了。"实行最广泛分工"的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确立了世界历史的资本主导逻辑。分裂是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合作是分工发展的"全球化"效应,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相似文献   
3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在《形态》中,通过哲学信仰的清算和对“现实社会”的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了“社会”的“两大起点”,即社会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社会的历史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唯物史观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并指出唯物史观以方法的革命性为先导,昭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35.
<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文明自身的更新迭代决定了其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当代与前代的关系问题,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决定了其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文明体自身代际之间以及不同文明体之间碰撞、调适过程中,“古今中西之争”逐渐萌芽、发展并成为推动理论与实践前进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6.
王虎学  陈婉馨 《先锋》2023,(5):20-23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位的是学思想,最根本的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应着力以“学”为主线,以学铸魂,注重在“深化”上下功夫、在“内化”上见真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