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思想的确立,无疑是主客观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就主观条件而言,政党的领袖人物的坚强意志、使命担当和理论创新至关重要。坚强意志是他成为政党领导核心的前提,使命担当是他成为政党的主要代表的条件,理论创新是他的名字成为政党的指导思想命名的依据。只有同时具有组织权威、政治权威和理论权威的政党领袖人物,其名字才会载入政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2.
肖铁肩 《求索》2010,(11):224-227
文章探析了人民军队将帅接受湖湘军事文化的三个来源和途径。认为湘籍将帅本身直接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是主要途径,黄埔军校等军事院校对湖湘军事文化的传播是重要渠道,而近现代湘籍军事家对部分非湘籍人民军队将帅的影响则是又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3.
肖铁肩  马赛 《湖湘论坛》2012,(2):101-105
中苏两国共产党都是按列宁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内关系有过相似之处,但在长期的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两党在党内上下级关系、党内干群关系、领袖与全党的关系上,以及处理党内关系的方法上出现巨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两党命运迥异。经验启示我们:在处理党内关系时必须与时俱进,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才能使党永葆活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4.
周小李  肖铁肩 《求索》2008,(12):101-102
意识形态是西方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性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它具有总体性与个体性统一、阶级性与历史性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等特点。意识形态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对社会认同的导向、动员、合法化作用。  相似文献   
25.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的分析与建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政党文化这一政治学新领域的开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和建构也已经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并日渐成为政党文化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系统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和政党形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只有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不断地融合汲取先进的因素,才能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交流和合作空前活跃,政党政治在各个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社会基础、运作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研究世界政党的发展变迁,更好地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总形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政治、政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深化对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拨开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霾,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行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以解决中国革命之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党内关系是党的建设中一个研究尚薄弱的领域.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内关系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作用,影响党内关系的因素,党内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方法和党内关系的理想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党内关系研究仍需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9.
随着中国共产党最近几次党代会均提出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政党意识在党建工作与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对政党意识的研究也丰富起来。对学界的研究做综合分析,这对明确政党意识的内涵以及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铁肩  李真真 《传承》2010,(6):132-134
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的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影响,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模糊、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要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从理论灌输、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努力,寻求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