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但在实践中依靠技术投入,利用综合生产要素来追求效益、扩大供给的探索却经历了一个不短的时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贯彻执行“管住货币、放开市场、以物价调整为主线”的一系列政策,其结果,便是八十年代中期的几次大规模的抢购风。这表明,在管不住货币、市场体系又不健全的情况下,“以物价调整为主线”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随后,我国又进行了“把企业推向市场”的以企业改苹为中心环节的探索。如:承包租  相似文献   
32.
袁艺 《中国减灾》2013,(6):36-39
灾后救助评估 灾后救助评估包括倒损农房重建救助需求评估、过渡期救助需求评估、冬春救助需求评估以及相应的倒损农房恢复重建救助、过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工作的灾后救助绩效评估(见图1)。  相似文献   
33.
34.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1):36-39
灾后救助评估灾后救助评估包括倒损农房重建救助需求评估、过渡期救助需求评估、冬春救助需求评估以及相应的倒损农房恢复重建救助、过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工作的灾后救助绩效评估(见图1)。一、倒损农房重建救助需求评估倒损农房重建救助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自然灾害救助条列》第四章灾后救助的第十九条规定"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5.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34-37
近年来,我国灾害损失增加趋势明显、风险形势严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救助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救助项目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决策水平、措施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灾害评估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初步发挥了为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6.
袁艺 《中国减灾》2014,(1):34-37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了要求,促使我们拉开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帷幕。五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再次发生7.0级强烈地震。这五年中,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工作的挑战和磨练,使我们的损失综合评估业务日渐成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也得到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7.
正损失综合评估的功能定位全面掌握一次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破坏程度、直接经济损失是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对支撑灾区开展恢复重建、不断完善优化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功能:  相似文献   
38.
39.
在上期的"备灾-应急-恢复重建"中,笔者谈及日本的防灾宣传、教育,只是作了一些概念性的介绍.而笔者在日本访问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防灾宣传、教育已经深深融入到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固然和其高频度地受到地震、台风等灾害的影响有关,也说明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应对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40.
袁艺 《中国减灾》2005,(2):51-53
在上期的“备灾—应急—恢复重建”中,笔者谈及日本的防灾宣传、教育,只是作了一些概念性的介绍。而笔者在日本访问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的防灾宣传、教育已经深深融入到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固然和其高频度地受到地震、台风等灾害的影响有关,也说明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应对自然灾害。日本的灾害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进入到寻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1)繁多的防灾博物馆在日本,一方面由于发生过很多损失惨重的自然灾害,一方面也是顺应灾害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