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6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9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永久预防     
医疗卫生应当以预防为主。这话说了几十年,但平常谁也听不大进——“好好的,没病没灾,‘预’什么‘防’啊,没事招点病来。”这是有些老百姓的想法。真到起不来床,也只想到进医院,打针、吃药,再不肯回过头来想想,要是早预防,不就没这一出了吗?有些当官的想法又不太一样,他们重政绩:治病,治好一个就  相似文献   
72.
王世襄素描     
他的两部专著就要出版了。这消息引起我不可名状的喜悦之情。如果仅看书名,一部叫《中国家具的黄金时代》(图录);另一部叫《中国古代家具·明至清前期》,真是平淡之至,冷僻之至。但若了解一些内情,便立即会对它们的作者——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王世襄——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3.
革命党和执政党的不同之一,是革命党处于批评者的地位而执政党处于被批评者的地位。批评者指摘执政者的阙失,只要恰中痛处,就能引起共鸣、受到拥护。革命党当然也要提出纲领,描绘蓝图,但毕竟未曾实施,是非好歹难于置喙。执政党如果对批评者高压,反倒引起群众对批评  相似文献   
74.
1987年五一节前,国务院决定授于赵成顺、于敏、艾有勤、李国桥和熊汉仙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对于其中的4位,新闻传播媒介当时就已作了详尽的报道,唯独于敏,除去他的姓名与职务,人们几乎一无所知。 他是谁?他作出了什么贡献? 今天,我们终于获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位——  相似文献   
75.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曾向62名脱产学习的中学领导干部调查,愿意继续任职的仅有7人。一些中学要从教师中选拔校长、教导主任,被选上的教师竟说:“您饶了我吧,我哪儿得罪您了?”就是一些在位的校长,用他们的话来说,也是“欲干不能,欲罢不忍。”  相似文献   
76.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09,(16):38-39
中国人重“礼”,因为几千年间中国社会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为了维系这个社会制度,就得有“礼”,借以处处体现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大到官制设定,小到婚丧觐宴、穿衣吃饭,依人分等,都有规定。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足见繁琐。因为繁琐,所以古代官僚或候补官僚都要专门学习,以“礼”事上,以“礼”治下,免得举措失当,乱了规矩。今天,除了为研究古代官制及文化风习,  相似文献   
77.
说办公     
公务员上班叫办公,因为上班时间要处理公务。有上头来的,有下头找的,有请示,有汇报,有会议,有报批。总之,各种公务都要在这八小时里办理。但是,上头来找,一般容易,找不到,有人去催,否则,批评下来,谁都消受不起。下头去找,就困难了。今天学习,明天开会,还  相似文献   
78.
我找到王佳楠,已是他与施本铭、丁品、刘溢四个人的陶艺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以后了。展厅的四周,是他们烧制的陶瓷壁挂。不用细看那些美妙的图案,仅是丰富的色调以及由色调、线条体现出来的凝重或流动的韵律,就够赏心悦目了。难怪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思聪要说,“看了这些作品,我好象走进了  相似文献   
79.
国债·金融意识·国债市场本刊记者国债:熟悉的“陌生人”今年,国家将发行1000亿国库券。国债,似乎谁都知道,但有多少人能说清它是什么?为什么要发行?它给国家带来什么?它给百姓带来什么?国债市场形势如何?本刊记者采写的这组专题报道,将尽我们所知,逐一细...  相似文献   
80.
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作家,也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竟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写了一些文章,还突发奇想用文言做了二百多篇寓言,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所以每被问到是否有家学渊源?是否从小有过专门的训练?然而我没有,这可能使发问者感到失望。虽说父亲教了一辈子语文,但他对于孩子的学习始终不曾给予特别的关照。我只记得五岁的时候,他教我背过一首诗,当初咿咿呀呀背了下来,可全然不懂它的意思,直到读罢初中,自己找了本《唐诗三百首》乱翻,这才知道那首诗是杜甫的《蜀相》,也才知道我按音死吟硬唱的七言八句是哪几个汉字。还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