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而其关键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42.
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由一系列简洁明快、内涵丰富的命题构成的有机体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决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对历史规律的揭示为内容,表现出强烈而典型的逻辑体系性。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帝国主义条件下进行革命的战略策略理论,它有突出的论战性,  相似文献   
43.
一、问题的提出认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然后论述其各自特征,最后归之“这种斗争也贯串于哲学史的始终”。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论述的,字句也相差无几。按照现行教科书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水火相克,势不两立的。理论界也有人谈及形而上学的历史必然性和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性,但这是以其绝对对立为条件。为前提的,似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毫无统一性可谈。但是,这样一种没有统一性的对立难道符合唯物辩证法吗? 不,不符合。  相似文献   
44.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与阐释吉彦波一邓小平哲学思想正象邓小平理论的其它部分一样,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系统专著,也没去着意建构一个体系。这是有其具体原因的。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明显可以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构...  相似文献   
45.
案头放着新到的信件,拆开一看是封北京来信,里边写道:“吉先生:您是著名的理论家,为倡导‘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向您表示由衷敬佩.本人业余收集名人题词签名,宋任穷等近千人应邀为我题字.在理论界,我收藏有&;lt;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gt;作者胡福明,市场经济的倡导者、人称‘吴市场‘的吴敬琏……的题词,您是‘邓小平理论‘科学范畴的首倡者,恳望您在这枚邓小平纪念封上题词寄回……“   ……  相似文献   
46.
从历史定位的角度看,从准确表述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阶段着眼,应提出并确立“邓小平江泽民理论”这一范畴,并以之作为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和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江泽民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丰富升华;而作为研究对象(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党史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邓小平理论范畴可以继续使用,并可以使用江泽民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一元多维的吉彦波一笔者曾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创造史观的观点”,认为:“既然历史进步的要求是‘出新’,历史价值的取向是‘首创’,历史本质的要求是‘创造’,那么,探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寻找历史的主人,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功绩,就应该...  相似文献   
48.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出现了三次飞跃,三次飞跃各具特点:邓小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从严治党为抓手;江泽民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党建理论的新纪元,解决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基础这一新问题,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命题;胡锦涛是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第一要务”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和落实具体的可操作的严格制度来加强党的建设。三次飞跃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能动矛盾吉彦波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此,前段时间理论界已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笔者不再赘言。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归纳,抽象、概括出一个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社会能动矛盾。一、生产力与上层建...  相似文献   
50.
世界可知性: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兼议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关系吉彦波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世界可知性”问题是一个无关紧要、一笔带过的问题仅仅在“认识论”的开头部分轻描淡写地提及,而未能正面系统展开讨论。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