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法律   3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从著作权的双重特性(独创性和丰富性)以及专利权的双重特性(创造性和收缩性)出发,分析了著作侵权的标准独创性与专利侵权标准新颖性、创造性之间的差别,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特性间的关系,特别是创造性,作为独创性、新颖性的前提,存在于独创性、新颖性之中,体现二者最一般的要求,从而认识和区分著作侵权与专利侵权的界限,达到有力打击侵权和更好保护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问:我们在单位里负责专利管理工作,经常接到一些关于有人侵犯本单位专利权的所谓“侵权行为”的举报。我们在处理该类信息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谨慎。请问,在实践中判断专利侵权行为应当如何进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你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专利侵权的判断规则,即如何判断他人的使用某项技术是否构成对自己享有专利权的专利技术的侵犯。对专利侵权的初步判断,是专利权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的基本前提。实践中,专利侵权的判断根据专利权类型的不同,即针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其判断步骤和判断规则也有所不同。一、发明专…  相似文献   
23.
李晓菁  郑瑞琨 《法人》2006,(1):104-105
作为对收购的一种防御,反收购主要是由被收购公司管理层主导进行的。管理层在保持其职位和增进股东利益之间面临着利益冲突,因此是否允许被收购公司管理层进行反收购历来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4.
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基于劳动关系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无疑成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核心.因此,对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基础、法律理念冲突与协调,以及商业秘密权和劳动者劳动权、择业自由权的平衡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加强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驰名商标是经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声誉,并为广大公众所熟知的商标.<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为驰名商标提供了国际统一的保护标准,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及地区对驰名商标保护的范围和力度各不相同.淡化理论是对驰名商标进行立法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很多国家已经采用淡化理论进行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然而,我国在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方面一直是个空白.因此对欧美国家反淡化立法进行简单分析,并结合我国淡化理论及反淡化研究现状,对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6.
2006年12月9日,中国通集团宣布,已与美国威瑞信(Verisign)公司达成协议,将开通根域名中国镜像服务器,今后中国网民访问.COM以及.NET网站时,域名解析将不再由设置在境外的域名服务器提供服务,而在国内就可以完成.  相似文献   
27.
郑瑞琨 《法学杂志》2001,22(2):36-37
本文认为著作权是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本文还着重阐明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民法原则。  相似文献   
28.
驰名商标淡化与反淡化问题研究——以联想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商标(well-known trademark)即众所周知的商标,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25年海牙文本)所确定。对这一概念,世界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核心是表明商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理上,驰名商标可以简单定义为经过长期使用,具有良好信誉,为公众知晓的商标。1驰名商标享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是企业商业价值极高的无形财产,因此其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本文所探讨的驰名商标淡化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一、驰名商标淡化概述淡化(dilution)原意为“稀释”,该词用于商标,实际上是指冲淡或削弱了商标的显著性。对于驰名商标淡化…  相似文献   
29.
问:我国现行法律是如何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专利侵权行为主要有哪些类型?专利权人一旦发现自己拥有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被他人非法使用构成侵权时,可以采取哪些救济措施? 答: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按照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  相似文献   
30.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各国立法和判例都普遍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限定于侵权行为。对于能否在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也是否定的。但在各国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已经承认了在特定合同类型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存在。这是法制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