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锻造廉洁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干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机关及其各级干部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其廉洁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全局性问题。因此,锻造廉洁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干工程。锻造廉洁政府要继续从制度、体制上逐步解决廉政建设问题,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实行执政、施政的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官风的建设,进而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72.
黄宗良 《新视野》2008,(1):10-1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执政的新经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观,其中包括提高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等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的改善必须以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而改善民生、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便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73.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74.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正以不同的心情注视着苏联改革的进展。这是可以理解的。比起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来,苏联改革的成败的影响要大得多。不管苏联咄咄逼人的大国沙文主义恶习多么令人厌恶,苏联作为年龄最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最为雄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地位,使人不能不承认这一点。主要由于上述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国际社会。一、决定苏联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从客观形势上说,苏联社会的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改革的形势是不可逆转的。苏联目前最大的威胁是经济发展的停滞状态。以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例,八五计划期间是7.7%,九五计划降为5.7%,十五计划(1976-1980)又降为3.7%。81年为3.2%,82年只有2.6%。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放慢从经济本身上看,原因在于苏联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的发展抓得不得力。当苏联人津津乐道其科技发明占世界的1/3,其科学家占世界  相似文献   
75.
一、俄罗斯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社会发展道路和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争集中表现为权力之争在"8·19"事变和苏联解体中,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抛弃,苏共失去了掌权地位,俄罗斯社会处于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在社会的急剧转变时期,经过七十年高度集中统一、在国家机器、党的铁的组织纪律作用下,长期板结的俄罗斯社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动荡之后,又进一步剧烈分化。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集结、组合、反复改组,结为千余个政党、运动、组织,形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二次建党高潮(第一次是在1905年革命中)。截止1992年6月,在较大的25个政党中,有20个是"8·19"之  相似文献   
76.
1993年9月7日至8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中日“亚太地区国家、民族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是:方连庆教授、黄宗良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王杰教授、张锡镇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是:加藤节教授、广部和也教授、宇野重昭教授、关口末夫教授、田中治男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会见了与会代表。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成蹊大学法学部长广部和也教授、成蹊大学代表团团长加藤节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有四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与会代表对亚太地区国家、民族与国际关系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77.
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苏联剧变20周年若干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剧变是二战之后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剧变造成了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动,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挫折,其影响至今仍未消散。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年是苏东剧变20周年,回顾历史,反思过去,吸取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相似文献   
78.
对"民生、民主"四个字的切实理解和实行,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显区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而使得苏东剧变的悲剧没有在中国重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体制的形成,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使社会主义再次彰显其优越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