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修辞方面,《狂人日记》更有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狂人日记》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含蕴层面对其隐喻表达艺术进行解读,试探讨其中的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2.
福建侨批是福建侨乡移民的珍贵史料遗存。侨批档案申遗后,就如何讲好侨批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打好福建侨牌,凝聚福建华人华侨的向心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提出了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湘西特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沈从文的自然人格,与自然契合的人性是沈从文的创作理想。但沈从文欣赏的自然人性是具有强健生命力的人性,沈从文希望湘西人性的自然纯朴能保留在民族的血液里,未来的人性既纯朴自然,又积极有为,能应对环境的挑战。为现代背景下的湘西精神寻求出路,乃至为民族精神的重建、为人类的远景凝目是沈从文创作的潜在意图。  相似文献   
4.
清代同治年间,诗钟传人台湾,各地社团纷起,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日据中期,诗钟在台湾重新兴起,它与击钵吟一起,相互促进,互为推助,形成了台湾古典诗社的第二次发展高潮;1949年前后,一大批大陆诗人特别是闽地钟手相继渡台,又为台湾古典诗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对台湾古典诗社三次发展高潮的考察中可以看到,诗钟作为一种文体在台湾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舆论场特质发生了嬗变.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企业应明确主体地位,提升质量意识,重视版权保护,加强团队建设,担负起企业的责任,严格自律.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管应与时俱进.另外,也要形成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构建有序举报的便捷通道.  相似文献   
6.
学科对话和文学话语读解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话语读解进入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等学科视野,需要在整合互动的关系中重新定位,通过学科对话和不同经验系统的相互激活,调整读解位相、重辟读解路径,在理论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的良性运作中,拓展文学话语的读解空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文学和美术结合的艺术种类,台湾绘本文体具有借助图画进行具象表达的文学修辞手段,其文本通过线条、色彩与语言结合的符号系统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意义象征,其中的配图文字具有超逸于说明文字的文学功能。自1980年以降,当代台湾绘本艺术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文化,此种台湾绘本文化现象具有消费文化的特征,是消费社会里适合大众审美心理和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及市场运营机制的成功创意范例。  相似文献   
8.
崔霞 《前沿》2012,(20):133-134
郑谷诗清婉晓畅而富思致,其诗取法多家,就与晚唐温李诗风的关系而言,郑诗学习温李好用色彩、喜使事用典、情调悲怆等又能不受其所囿,出以清丽面貌,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显得幽艳伤情,别具韵致.  相似文献   
9.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1868-1955)是现代法国文坛上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法国人所知的中国几乎全都来自传教士的书,而从克洛代尔之后,才有典型意义上的文人作家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形式反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所触所感。可以说,“正是从克洛代尔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法国文学中”。①克洛代尔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戏剧的后期代表人物,同时还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外交家,1889年被法国外交部录用,并于1895年踏上中华大地。他曾经前后三次在华居留,时间长达十五年,曾经在上海、福州、汉口、北京、…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有着独立的文学思想, 其思想是中西合璧的, 具有多元复杂性, 并非全盘西化。 这主要体现在, 其创作心理机制、写作的终极目的及其文学思想乃至文化思想受到了西方阐释学和 中国阐释学的双重影响。梁实秋正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 在东西方阐释学相遇的融合视域里不 断超越自身, 怀着融会着新人文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文化精英意识与情怀, 坚持不懈地追寻着博雅人 文精神的美丽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