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德芳 《发展论坛》2003,(12):94-96
均势理论是国际政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之一。早在1713年,“势力均衡”的概念就被正式写进了《乌得勒支和约》。此后,均势更是成为18至19世纪欧洲占绝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尽管20世纪初由于一战的爆发,人们对均势理论的质疑颇多,然而不论是一战与二战期间,还是冷战的40多年,均势战略依然在发挥作用。均势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虽然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一直延续不断。有人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均势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冷战后的今天,均势也是随处可见,而且,均势战略依然是许…  相似文献   
5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新,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从文化创新的视角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创新及其意义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3.
丁燕  巩克菊 《求索》2012,(7):176-178
在纷繁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学术争鸣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独辟蹊径,在把意识形态的实质界定为阶级意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意识形态"概念从其历史形态上看具有革命意识、统治意识和虚假意识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并指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时代的特殊精神现象,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转换,令人体会到了意识形态概念变化发展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54.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既涉及经济因素,也涉及观念和制度因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5.
于秀玲 《工会论坛》2007,13(6):128-129
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人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危机,主要表现为: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自身的危机。学术界围绕危机的根源、寻找优化人的生存的途径做了许多探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人类走出所面临的危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在政党政治国家,政党关系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没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没有国家政局的稳定、执政地位的稳固.理解政党关系,不仅要认识其本质,还必须充分认识政党关系的基本范围、基本内容,深入到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与各个重要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国家和社会关系、政党与政府关系、政党内部关系是制约政党关系的三个主要内因;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与制约政党关系的这三个主要因素不同,政党关系的类型与特点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7.
冷战结束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化是亚太格局中发生的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面对这种变化,中日两国关系也需要不断调整。日本的政治大国化战略是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产物,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美国的鼓动和支持下,日本迈向政治大国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作为崛起中的中国,正确面对逐步迈向政治大国化的日本,理性处理与日益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日本的未来关系,既是一种现实需要,也是一种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8.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符合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内涵入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以及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9.
崔鑫 《工会论坛》2011,(4):155-15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超越了传统的神学社会观与理性主义社会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实践的社会观。它将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作是实践的,将社会看作是活的有机体,并且把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作为自身的理论诉求,其中蕴含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全面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并将它的理论精髓应用到人类实践,无疑是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的正确道路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具有时代特征、宽广眼界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发展的实质,是利用当今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