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卢娜 《学理论》2013,(19):178-179
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虽然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开发和保护研究却一直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就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探讨,并就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2.
谭志  罗琳 《传承》2013,(3):24-25,34
"年关暴动"取得胜利后,中共在宜章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巩固政权为中心的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建党、建政和革除陈规陋习的工作,实施了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的土地革命,组织建立了维护革命政权和推动土地革命的保障力量——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和地方赤卫队。  相似文献   
83.
毛泽东的民主观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即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的人民性、民主集中制;另一方面又对其做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包括民主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民主是一种工作方法,民主是各方面具体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4.
85.
刘敏 《八桂侨刊》2010,(1):16-21
虽然从明朝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因其数量极少,统治者对此也疏于查验。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在沿海通商口岸肆意掠卖华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清政府只得签订条约,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在华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
解放战争时期,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是亿万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民主政治目标。李济深积极领导并投身于揭露和反击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独裁内战行径、争取民主力量、推动新政协运动,为民主政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7.
宋银桂 《求索》2008,(5):93-9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也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与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均贫共富观念的契合,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化背景、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邓小平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之关系的透彻理解,且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黄雨果  王莹 《德国研究》2008,23(3):31-35
2007年下半年以来,德国政府对华价值外交突显主动出击、直来直往、范围广泛、刚柔并济的特征.在国际体系压力下,它没有游离于西方对华价值攻势体系之外,且符合中华民族与德意志民族价值矛盾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9.
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构想中,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思想。当前,我们国家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当代价值角度来考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治思想对加快我国法治国家的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0.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分别从权力冲突、相互依赖和文化建构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范式,这三大理论范式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比较完整地解释了国际政治的运动轨迹。中美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依托上述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发现两国之间其实存在着政治上的竞争、经济上的合作、理解上的融通三大方面的关系。因此,深入理解分析这三方面的状况能更好地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对美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