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9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6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8 毫秒
91.
杂谈外交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外交工作,需懂得并善于运用外交语言。外交语言不同于一般,它讲究委婉、含蓄、模糊、折衷,有时甚至废话连篇。凡外交宜不为对方之言而愚为善。解读外交语言如剥笋,需剥三层,真情始露。  相似文献   
92.
张斌 《东南亚纵横》2014,(11):14-17
本文探讨发展和创新中国对东盟国家公共外交的策略。在开展与东盟国家外交方面,可以重点考虑发展和创新公共外交的主体、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发挥国家领导人及重要领导出访周边国家及参加重要首脑会议带来的聚焦效应;搭建中国思想库对于政策理念的传播平台;突出发挥东盟各国华侨华人的作用;创新国际交流及教育文化交流项目;重视对东盟国家的文化外交,重点以文化为纽带,进行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93.
湄公河次区域处在中国战略周边范围内,美、日、印等域外力量目前正在加大对该区域的战略投入,地缘政治经济竞争趋于复杂。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域外力量的参与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次区域中小国家的开发,但也造成了区域治理的"外部主导"问题比较突出。域外力量以发展援助为主要杠杆,除了积极介入经贸、基础设施等相关的互联互通外,还在环境、卫生、文教等领域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并谋求扩大外交、防务等高级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影响更高层面的地区秩序构建。鉴于此,中国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中国与次区域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4.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95.
棕榈油对印尼而言是一种战略商品,但因为种植棕榈树需要砍伐焚烧雨林,易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印尼棕榈油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饱受国际环保组织和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批评与质疑。佐科政府因“亲民”和“务实”的外交理念,强调保护棕榈种植户的利益,重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多边外交舞台和与相关国家经贸关系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积极开展棕榈油外交,为棕榈油争取国际性的合法地位。但随着全球范围内反棕榈油情绪的进一步升温,在国内缺乏相关科学研究支撑的情况下,如何为印尼棕榈油产业正面有效发声,获取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成为摆在佐科政府面前重大的经济外交课题。  相似文献   
96.
尹允镇  李文娇 《东北亚论坛》2020,(3):90-101,128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文交流是发展国家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人文交流经历了初期开创、全面发展、深化认知三个历史变迁阶段,2019年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的构建,带领双边关系步入新时期。中日关系与人文交流恰如一枚硬币两个方面,国家间的矛盾将会引起人文交流起伏波动。反之,持续的人文交流对于国家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同样具有累积调控效应。各个领域的人文交流“量”的积累最终会带动国家关系“质”的飞跃。因此,要重构中日关系,除了“要超越现代化”的矛盾,还要寻求中日之间长期人文交流的“共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7.
2011年韩国的政治外交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安哲秀现象"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保守和进步两派左右韩国政治的格局,韩国社会开始形成超越保守与进步理念的"第三势力"。朴槿惠、韩明淑等一批女性政治家活跃于韩国政坛,备受瞩目。韩国在继续强化韩美同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大力开展FTA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成果。2012年是韩国大选之年,韩国各种政治势力正在积极整合力量,希望在选举中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韩国政府将继续调整与大国的关系,开展多边外交,并积极推进与中国和日本的FTA谈判。  相似文献   
98.
民主输出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美国此举主要受到实际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驱使。但在现实中一些成功实践的背后却隐藏着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对于视为后院的海地,美国多年来在此推广民主的努力换来的却是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民主不仅未能在海地真正扎根,而且逐步蜕变成一个空壳,美国的现实利益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受到侵蚀。从美国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海地民主化过程中国内政局和社会演变对美国利益构成负面影响,美国民主输出的初衷与结果之间存在各种矛盾,美国民主输出自身难以避免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转型和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从维护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出发,俄罗斯国内就对外政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形成了不同的构想。这种争论源于国家身份的不确定或者说多重性,表明俄罗斯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同的世界观,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外政策缺乏一致性。新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00.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