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9 毫秒
61.
李白破使书     
唐皇看到一个相邻的小国土地肥美,风光绮丽,物产丰富,早有侵占该国的图谋,并多次先在边界挑起争端. 唐皇的图谋,也已被小国君王识破,因此,他们在边境上加强武装力量,在利用小国四周道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的同时,加强对军民保家卫国的教育,做到举国齐力.  相似文献   
62.
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又颇有不同。在抒情的途径和方式上,屈作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李诗倾向于不可遏止的爆发。在处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屈原多半面对理想化的事物,李白重在理想化地面对事物  相似文献   
63.
苏贤益 《支部生活》2004,(12):30-30
《唐语林·赏誉》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其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设宴招待翰林学士。席间,他问大诗人李白:“在用人上,我和天后相比,有什么不同?”李白说:“天后用人,好像小孩买瓜,不择香味,只拣大的;陛下用人,好像从泥沙里淘金子、破开石头找碧玉,寻求的是精华。”  相似文献   
64.
纪昌学射     
《法制博览》2009,(9):64-64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名胜,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相似文献   
65.
天地快评     
《人事天地》2007,(9):62-63
李白的理想就是在闹市杀人,唐代风行男人争当“古惑仔”,古惑仔是李白对生命尊严的追求……34岁的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檀作文出了一本书,称要颠覆上世纪50年代文学史对李白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66.
曹乃云 《德国研究》2003,18(2):60-65
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静夜思》的不同翻译 ,并对这些译文作了概略的比较与评析  相似文献   
67.
邓卉  莫艳霞  黄河 《人事天地》2016,(4):50-51,53
正"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这是中国文学里,用孔雀的徘徊多情折射夫妻依恋之情;而绿孔雀更是满腹才华的君子象征,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韩愈曾挥毫写下"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的诗句,以孔雀自诩答谢韦太尉的知遇之恩,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温庭筠等对孔雀也有赞颂之句。而在广西南宁市横县,却有一个人,凭着智慧和汗水,让美丽的孔雀张开"致富屏"。"爱孔雀就把它带回家"  相似文献   
68.
石灵 《江淮》2011,(4):18
动漫产业是文化元素与科技手段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文化产业最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大力发展动漫等多种业态的新兴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安徽  相似文献   
69.
牡丹是国人最喜爱的花卉之一,因其花朵硕大,色彩妍丽,香气馥郁,被赞为“花中之王”.唐代诗人李正封《牡丹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玄宗皇帝十分欣赏,故牡丹又有“国色天香”的称谓.大诗人李白奉诏醉写《清平乐》的故事,更为牡丹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我国历代画家多喜画牡丹,近人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均以善画牡丹著称.贵州现代也有两个画牡丹的高手,一为景晓楠,人称“景牡丹”,一为卓问渔,人称“卓牡丹”,景精于工笔,卓擅长写意.  相似文献   
70.
张曼娟 《乡音》2015,(3):49
朋友在一个基金会工作,最近需要应征新血,她每天要面试好几次,发现要挑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原来并不容易。都说人浮于事,看起来事也浮于人呢。那天,朋友说起她在面试年轻人的种种心得感想,提到一个条件都还满不错的应征者,她后来并没有录取她。"为什么不录取她?"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吗?"朋友想了想:"她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太年轻了。她才只有二十岁呢!"我愣了一下,然后问朋友:"你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