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69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3,1(5):140-142
中世纪文化的实质是宗教神学文化 ,又主要表现为上帝文化。上帝文化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是天国主义文化和来世主义文化 ,第二是超验主义文化和神权主义文化 ,这两个层面的文化又构成了禁欲主义文化。在上帝文化的两个层面中 ,前者表现为对现世主义的否定 ,后者表现为对人文主义的否定 ,二者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了禁欲主义文化。上帝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 ,通过禁欲 ,完成了对人类生命的控制 ,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 ,也阻碍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2.
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反映。但是,在中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政治背景,致使欧洲农民起义在总体规模、起义主力军、斗争目标、组织发动过程与市民运动的关系以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了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93.
<正> 评论法学派(The School of Commentatores,亦译为“注解法学派”),也称后期注释法学派(The School of Post—giossators),因为其代表和核心人物是巴尔多鲁,故有时也称“巴尔多鲁学派”(Bartolist),是13世纪中叶以后继注释法学派(The School of Glossators)而在意大利崛起的一个重要的法学流派。本文试图对该学派的形成、代表人物、活动特点以及历史贡献等作些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4.
伊恩·P·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一书中谈到“original (独创性)”一词在18世纪的转义。从中世纪开始,“original”意指“从最初就已存在的”,至18 世纪,才转变为“无来源的、独立的、第一手的”。这种含义的转变是天翻地覆的,“从最初就已存在的”,强调“有来源”,与“无来源”之意截然相反。“novel(小说)”一词在18 世纪后期才广为使用,“novel”含有“新颖”之义,这也折射出人们对“求新”的独创性标准的认可。正因为18世纪之前的独创性标准重视“言出有据”,乔叟、弥尔顿、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或取材于历史,或取材于《圣经》。波斯纳在  相似文献   
95.
从古代至近代,神判为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民族所使用,主要是在穷尽其他证明方法无法证明案件事实、法官对事实存在与否不能达到确信状态时,作为最后的救济。巴特莱特的《中世纪神判》一书是迄今有关神判的第一部系统的专著,该书描述了神判在欧洲自最早出现于蛮族法典时、经基督教社会、至近代欧美国家捉巫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对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洞察深刻,分析到位,对于神判的起源、传播、运作、功能、规则、类型、终结以及替代性制度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述,尤其讨论了13世纪前后神判的终结及其原因,批判了史学界有关神判运作及衰落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但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三方面作了批评。  相似文献   
96.
传统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舞台的主导,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在探讨国际结构时,采取多元主义视角,重读了全球体系,认为民族国家已不是国际舞台的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其他行为体如跨国市场经济、普遍利益集团等也在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种全球混合政体理论打破了国家中心观,但没有否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7.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奴隶因穆斯林政权的建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连年的战乱及伊斯兰教与印度本土宗教的冲突使奴隶的数量急剧增长,奴隶来源亦更加多元和广泛.这一时期印度奴隶的地位较历史上其他时期有所改善,奴隶的身份和地位呈现出朝向特权阶级的向上的"流动性".伊斯兰教所宣扬的平等思想和苏非圣人们的说教为这种"流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以战争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为这种"流动"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初来乍到的穆斯林统治者在印度次大陆立足未稳的客观现实,以及对当地宗教、文化及自然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水土不服"为这种"流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在穆斯林政权建立之后,一部分精英奴隶由于表现出色,被主人解除了奴隶身份,在政治地位上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他们跻身统治阶级,成为封建贵族,极个别奴隶还成功问鼎权力的顶端.一部分奴隶为满足穆斯林宫廷需要,变身为手工业者或艺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过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奴隶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虽然皈依了伊斯兰教,摆脱了印度社会的种姓压迫,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但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依然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  相似文献   
98.
孙斌 《中外法学》1991,(4):68-70,80
<正> 星法院(Cowrt of Star Chamber)是英国中世纪后期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特权法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星法院在英国法中,指中世纪时代从作为补充普通法法院常规审判的御前会议发展而来,由若干法院和枢密院顾问组成的法院."1641年,它为英国"长期国会"通过的第一个法案所取消.从司法制度的角度来看,星法院被国会废除,这可以说揭开了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所以,尽管星法院在英国法制史的存续时间并不长,但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
在审美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概念。浪漫主义的元素是中世纪文化的内部存在,但在本质上浪漫主义只能是现代性审美文化的标识。浪漫主义以个性、感性、情欲、自由、大众狂欢等精神,对应于中世纪文化的基本点:上层性或者贵族性、专断的统一性、禁欲主义、循规蹈矩等,现代性审美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是泛化的浪漫主义。20世纪审美领域中发生的种种疯狂、无聊、自大、无知,标志着以浪漫主义为内核的审美之被解构,这是整个现代性社会的内在危机的必然结果。只有整个现代性过程进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真正以美来滋润人类灵魂的浪漫主义之花才会重新绽放。  相似文献   
100.
罗马法在中世纪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时间里,罗马法的权威完全失落了。但是,罗马法的实际作用并未完全消亡,法律学习也以辅助的形式在中世纪的学校中延续着。到11世纪末,罗马法“奇迹”般地复兴,并且逐渐发展为欧洲各民族世俗生活的“共同法”。这种奇迹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中世纪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多元政治斗争的展开,产生了罗马法复兴的内在的、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古典文化的复苏,经院主义哲学兴盛,注释法学派的整理、解释和评论,又为罗马法的复兴提供了充分的智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