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时新 《理论月刊》2006,2(10):46-48
对于党报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认识和讨论前后大致有三次,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基于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人民性的含意不尽相同,在实践中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从历史上看,前两次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后一次则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意义本身的含混和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在新闻学中最好不要引入“人民性”概念。  相似文献   
102.
论司法权的人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恒山 《法学家》2003,(6):121-127
虽然现实中的司法权由国家行使,但司法权在本质上具有人民性.司法权的人民性是指司法权在本源的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性质上应当并可以由人民直接或部分地直接行使;在现实的意义上需要人民直接参与司法权的行使.根据司法权的人民性观念,应将职业性法官视为代表人民行使司法权者,应当通过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行使司法权.  相似文献   
10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是: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党性原则;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真实性原则。如果某一种新闻媒体的声音偏颇了,必是它对于人民利益的把握出了偏差,必是它对于人民感受的判断出了差错,而作为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媒体,是容不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有半步差池的。  相似文献   
104.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30年代“左联”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从文艺的形式与内容、作家立场、社团组织、实践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文艺如何大众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发展,在中国特定语境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形式的孕育。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也展现了文艺突围中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艰难探索的过程,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系统化、共识性理论方略的追求,但由于理论论争不彻底等因素,影响了话语表现的不同意见。但从思潮史、理论史的角度而言,20 世纪 30年代“文艺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话语的孕育,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史迈进仍然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总体上具有人民性、自觉性和目标性等特征。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过程的特征研究能够更好地诠释中国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路径模式的属性特征,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列宁在领导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之初,曾与马尔托夫、普列汉诺夫、卢森堡等人围绕纪律建设的原则和理念展开争论。1920年,列宁发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阐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纪律而不是自发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而不是“强迫”的纪律,是“长成的”纪律而不是“做成的”纪律,是来自人民群众中的纪律而不是少数人密谋的纪律。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话语构建,对推动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纪律建设提供根本方向;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提升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断超越资本逻辑,改善纪律运行的外部环境;践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强化纪律执行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07.
人民性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马克思主义“主权在民”政治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的内在体现。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切身权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的磅礴伟力,可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8.
新时代统战工作呈现出社会化、互动化和组织化的政治特征,彰显增进人民团结、发展人民力量、治理人民国家的政治价值定位。基于实践经验与发展难点,从“党-政府-社会”结构关系的视角,审视统战工作过程,探索建立党领导的“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通过整合多空间、宽领域的统战要素,打造“立体式”的综合统战工作模式,建构三维机理,有助于推动和完善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09.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各个时期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作用,与每一时期的政治环境、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在: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公众人物正面宣传能力、着力完善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面临着"四种危险""四大考验"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人民性就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由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本质和实践中所体现出的顺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愿望的根本特征和价值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