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城市“人民性”是涉及城市在何种意义上属于人民、人民的城市何以可能的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城市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都对城市“人民性”问题作出了讨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建立属于劳动人民的城市政权,实现城市的人民主权是城市人民性的基本要求。西方城市理论在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城市属性的前提下,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对城市的控制和剥削,强调人民的占用权和参与权以彰显“民享之城”与“民治之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中,城市的“人民性”既不仅仅是“占有”意义上的宣称,也不光是一种“权利”表达,而是嵌入在整个日常生活场域的实践,它要求将人民性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发展、治理与营造的全过程,并最终体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272.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出发,创造性地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科学回答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内涵,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蕴含着历史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7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习近平赋予了其新的涵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明确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作了多次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新的内涵,把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74.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275.
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民实践、捍卫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性贯通其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革命由弱到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坚持人民立场、在满足人民要求中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絜矩之道。从政党方面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把握和反映人民要求、带领人民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人民立场必然会导致失败。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性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开辟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76.
张建军  朱贞 《理论导刊》2023,(1):16-21+42
人民性是“国之大者”的本质属性。“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形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情感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是以人为本。从价值依据、工作指引、评判标尺、动力源泉等向度考量,人心向背论、人民幸福论、人民满意论与人民力量论揭示了“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多维内涵,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是人民至上。从实践指向看,践行“国之大者”,最紧要的是“为民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为民造福的政治立场,练就为民谋利的过硬本领,理顺为民尽责的辩证关系,强化“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努力锤炼担当之责、增强担当之能、拓宽担当之法、筑牢担当之基。  相似文献   
277.
双传学 《群众》2023,(11):18-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党的理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彰显了党的理论的人民性特质。  相似文献   
278.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体系化表达。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取向,其人民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蕴含了建设生态文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评价的鲜明特点。在对外传播该理念过程中,应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法治观念,通过深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能力、拓宽传播途径来提升生态文明话语权。  相似文献   
279.
李帅 《湖湘论坛》2023,(4):115-124
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其逻辑起点是广泛而深刻的人民性。从价值定位来看,中国法治所追求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秩序、人民群众立法的平等、感受得到的正义、现实生活的自由、较之资本主义法治更高的效率、积极的人权、人际及内心的和谐等。融合人民性的科学立法、规范执法者的严格执法、由裁判者负责的公正司法、依赖广泛认同的自觉守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社会自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