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652篇
中国政治   104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闭幕仅百天,1931年1月7日在远东局负责人米夫的直接指导下又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全盘否定上次全会的成绩,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所谓忠于莫斯科的王明等人进入中央领导层,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探讨远东局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关系,对共产国际及远东局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时,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方针,要求中国共产党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党员的模式,在中心城市和大工业中心发展工人党员。实践证明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毛泽东等一直努力探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问题。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发展党员不唯成分,重在思想表现,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将党的政治任务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从而破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难题,开创了中国式的党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03.
王新涛 《世纪桥》2008,(19):27-31
<正>林育英(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1897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染铺湾一个手工染织工人家庭。在众多的名字中,林育英、林仲丹、张浩这三个名字在党内大家比较熟悉,相反,他的本名林祚培却让人们陌生。  相似文献   
104.
105.
何万 《现代领导》2010,(11):36-36
遵义会议推举出的总书记是张闻天遵义会议没有选举毛泽东代替博古,出任总书记,是因为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毛泽东由于创建红军和苏区,所以名气很大,与朱德并列,以“朱毛”著称.国内外以至苏区军民多把他看作红军和共产党的领袖,知道向忠发和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的反倒不多。这也是苏联和共产国际重视毛泽东,使“左”倾中央对他不能为所欲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党内的地位却一直不高,  相似文献   
106.
共产国际“五大”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召开。关于哪些中国人出席了共产国际“五大”,有下列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唯上论”、“唯共产国际论”、“唯书论”等迷信盲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破除以“马教条”、“洋教条”、“古教条”、“新教条”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迷信盲从和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108.
肖甡 《北京党史》2010,(5):15-19
<正>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①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9.
金宕莳 《求贤》2010,(6):36-36
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开始走向复兴.国内国外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但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受共产国际“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共党内的领导者没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出现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给全党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后来.在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主张下得到了纠正.天津党组织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  相似文献   
110.
1980年初,当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的希丹,为作毕业论文,先后四次采访当年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过的郑超麟先生,请他详细介绍他所亲历的党的早期报刊的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鉴于这一材料对于研究中共早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具有史料价值,现根据谈话记录重新整理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