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10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2月7日的哥本哈根注定要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各国代表齐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而殚精竭虑。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固然必不可少,但我们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英国一位科学家提出,气候变化是从每个人的家里开始的,每个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度成为全球人类目光的焦点,中国在这个国际场合承受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压力,相信一般的老百姓还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在政府层面,压力之大已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33.
邢必力 《党课》2010,(1):90-92
在人类即将告别2009年前夕,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大会,19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讨论有关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林昕 《政协天地》2011,(5):14-15
《请拯救地球》吧,这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的开幕短片。全球气候在变,变得令人担忧。在近100年(1906~2005年)间,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左右,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  相似文献   
35.
吴名 《今日广西》2010,(8):55-55
虽然承受着“拯救地球的最后次机会”重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产生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协定.但历史仍可能证明,这次会议以及作为其现实背景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的一个新的分水岭,它既标志着传统工业文明的渐行渐远,也预示着一场新的国际竞争拉开大幕。  相似文献   
36.
哥本哈根谈判为何如此艰苦?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各国为何矛盾重重?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哥本哈根会议的参与者,潘家华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一文中,对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主要成果、争论焦点等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并对会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7.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0,(12):13-13
<正>美韩筹划两场大型军演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和韩国计划在朝鲜半岛沿岸举行两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威慑朝鲜类似于今年3月发射鱼雷袭击韩国战舰的行为。另外,韩国官员说,已恢复对朝宣传广播。韩国军方5月24日晚恢复了播放西方音乐、新闻以及朝韩政治和经济状况对比的广播,还计划投掷传单,让朝鲜人了解天安舰沉没事件。未来几周,韩国还将沿着朝韩之间重兵把守的陆地边界安装几十个宣传喇叭  相似文献   
38.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气候变化问题无疑是近几年国际舞台的一大焦点。2009年最后一台全球瞩目的国际政治大戏就是以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为句号的。只可惜这场赚足世人眼球的大戏最终只能在各方剧烈的争吵声中.以一份仅有三页纸的《哥本哈根协议》草草收场。与其说是“协议”.毋宁说是远远脱离现实的又一部丹麦“童话”。  相似文献   
39.
赖钰麟 《外交评论》2011,28(3):72-87
本文针对中国非政府组织(NGO)应对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张与活动进行案例研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NGO如何影响国际谈判,以及中国公民外交的涵义与最新发展为何。首先,针对中国NGO对于中国外交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现有研究的欠缺与不足;其次,修改伊丽莎白.科雷尔与米歇尔.贝茨尔的分析框架,进而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亦即中国NGO为何提出主张、如何拟定主张、如何表达主张、主张内容为何、影响与条件因素为何;再次,进行案例研究以增加认识,并回答前述研究问题;最后,提出政治环境与公民社会等因素将持续影响中国公民外交的发展,并讨论了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0.
李威 《时代法学》2010,8(5):116-120,F0003
围绕哥本哈根国际法进程而展开的碳政治博弈,因《哥本哈根协议》的无约束力而造成零和博弈的结果,也使未来国际法进程面临"双轨"抑或"三轨"并进的机制选择,同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治理仍将针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适用而展开,国际社会如能经由"人类共同关切事项"明确"共同责任"的内涵,通过实质性公平原则而认同"区别责任"的要旨,推动《哥本哈根协议》的落实和发展,将在"霸权缺失"下的"碳政治"博弈中,以"软法"特有的张力和灵活性,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国际法地位,并弥合各方分歧,促进"为今世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