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1篇
世界政治   39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74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1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章引入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H镇中的基督教徒的信仰生活,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和“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认为,H镇基督教教徒阶层总体构成偏低,教徒信仰基督教的“功利性”与“世俗性”较强;教会在对“神的感应”的传教上存在夸大和扩大化的倾向,对教徒缺乏正确引导;教徒的总体功能需求能够得到教会的有效、充足的供给,教会的需求也能获得教徒的基本供给,两者处于大体平衡之中;教会基本上实现了“三自”的方针,并在当地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42.
俄国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弗兰克以人道主义为切入点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思想进行深刻剖析后发现,陀氏不但敏锐地预见到西方人道主义危机的必然性,而且还通过以东正教为根基构建基督教人道主义,为摆脱人道主义危机提供了最佳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陀氏的人道主义思想既为西方和俄国的人道主义危机找到破解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人找到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43.
瞻礼圣索菲亚大教堂如果说参观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只是一道开胃小菜,那么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饕餮大餐。这座大教堂是拜占庭时期建造的罗马纪念馆,一直被公认为拜占庭建筑的最完美的代表、拜占庭艺术的结晶。这座有着"世界上最美丽教堂"之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变迁史,亦可视为一部伊斯坦布尔的兴衰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再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奇特建筑。  相似文献   
44.
1950年9月23日,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吴耀宗等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后称<三自宣言>),宣告中国基督教要"自治、自养、自传",揭开了影响深远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45.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超人"学说是尼采分析了欧洲19世纪"堕落"、"虚无"、"颓废"的特征后,为治愈西方文明衰落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也是为人类设计的一种"理想目标","超人"学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尼采深受19世纪中后期蔓延起来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基督教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支柱,但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文主义对上帝几番征伐,特别是19世纪细胞学和进化论的建立,揭穿了上帝创造人类的神话以及人类原罪的训条,导致了人类对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47.
中国农民基督教徒信教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信仰会导致宗教传播行为,在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下,基督教因西方强势经济而向世界各地扩散,中国农民信仰基督教便是一例。本文从社会、农民个体及基督教三方面探析了中国农民基督教徒信教原因,认为转型时期社会政策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农民在改革中的处境及宗教本身的组织结构等等都是农民信仰基督教的因素。  相似文献   
48.
徐桂红 《学理论》2009,(11):89-90
从和谐的来源分析基督教和谐观的本体论背景,从和谐的破坏分析其人性论背景,从和谐的重建分析其价值论背景。以哲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49.
龙坪 《南风窗》2008,(15):93-93
利玛窦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历史上第三拨来华的基督教人士。元朝那会儿,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载着,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也里可温寺。"也里可温",就是"拜上帝者"的意思。那是第二拨。再早的,是唐朝的景教,传教士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特派仪仗队隆重欢迎的待遇。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聂思脱里5世纪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景者,光明正大之义"。  相似文献   
50.
伏尔泰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反对基督教,主张自然神论,提倡宗教宽容以及贬低犹太教这四个方面。通过伏尔泰对宗教的四重认识,我们既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也认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