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社会排斥理论是社会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西方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及问题引发的新思考。社会排斥理论的最新成果丰富了社会学内涵及拓展了社会学研究领域,使得很多社会矛盾及问题研究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社会排斥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排斥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动员社会多方力量有效参与为特征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适合犯罪青少年的有效行刑方式,这已被国外司法实践所证明。但我国的社区矫正青少年在接受矫正期间遭遇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排斥,其内在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惯有的人际互动模式、发育不良的公民社会、与社区矫正相关的立法缺失及基于“污名化”的歧视与偏见。欲提高社区矫正效果,减少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排斥需耍为他们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并基于增权理念加强能动性培养。  相似文献   
103.
长期以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虽然近几年社会各界给予了农民工比以往更多的关注,但这一群体受“社会排斥”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解除,依然在制度、经济、文化、教育和管理等方面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寻找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模式,构建从排斥到回归的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线,对维护农民工群体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讨论了农民工体育遭受社会排斥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后果,然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实现农民工体育现实回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4.
社会排斥已经成为中西方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视角,但是现有研究主要把社会排斥当成一种不平等现象加以研究,或者就某个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进行研究,缺乏动态过程和系统视角的分析。文章将社会排斥作为一种动态系统机制,对中国当前贫弱群体的生产过程展开研究。中国当前的社会排斥主要通过制度、市场、文化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将处于一定社会身份和特征的群体排斥出有利地位,使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均处于弱势地位,并沦为贫弱群体。文章最后提出两点消解策略:制定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105.
为什么现代性带来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则带来政治动荡,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却不是相应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政治动荡的大本营?亨廷顿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政治吸纳能力不足而导致了政治排斥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增强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政治排斥问题,增强政治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06.
每年我国有大量刑释人员重新归入社会,以宜都市2009—2014年为参照,就有710人重新获得自由。面对如此之巨的刑释人员,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加快再社会化进程,是值得我们探求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刑释人员作为一个风险与弱势并存的双特征群体,其在再社会化过程中遭到了诸多社会排斥,对此我们应该给出一个更好地解决进路。  相似文献   
107.
隋唐之时,儒、佛两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延续了自两晋南北朝以来不断冲突与融合的传统。在此背景之下,儒士排佛思想也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化。本文甄选了隋唐众儒士之排佛文献数篇,对该时期的儒士排佛的手段、排佛特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单民  陈磊 《法治研究》2013,75(3):109-114
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根源不在于惩罚之网疏或者力弱,而在于社会管理机制的落后。应当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以及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纳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考量因素。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愿望和融入条件的强烈冲突、转型社会正式控制力量的不足、陌生社会非正式控制力量的弱化、流动人口聚居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的具体原因。应当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制度、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制度、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的身份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9.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排斥源自于对贫困研究领域中对贫困及社会不平等的探讨,如今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领域的核心概念。国外关于社会排斥理论所提的三个范式,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及其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估,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社会排斥是中国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社会排斥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剥夺和限制,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极大损害,最终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只有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赋予其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摆脱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