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73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理论与当代》2014,(3):F0002-F0002
正红花岗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红花岗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  相似文献   
192.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化与政治化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重新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粮食安全思想,从粮食对国家安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道义层次考察彼时粮食安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生粟之国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富国以粟",粮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粮食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道义。齐桓公为建立霸业实施了粮食外交与粮食战略,开创了现代粮食战争的先河。"不生粟之国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再发现的落脚点。基于此,当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应立足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障国内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粮食外交,实行粮食"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这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物质基石。  相似文献   
193.
正国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称谓。这个称谓产生于1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那是中国知识精英高扬国学旗帜,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一声文化呐喊;是面对西方文化洪水猛兽般冲击中国文化时的一次本土文化捍卫。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到底包涵什么?在今天学国学的热潮中,是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4.
中国思想文化的河流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强大的注入。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标志的道、儒、墨、法等诸子思想被奉为中华文化的元典,之后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道儒融合。汉唐以降,道儒互补,再加上佛教的调适。  相似文献   
195.
马哲智 《湘潮》2021,(2):1-1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山水相依,称为“两湖”。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孕育了璀璨瑰丽的楚文化。别具一格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漆器,绚烂华丽的丝织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其高洁的情操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更是守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元典精神之一。  相似文献   
196.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兴则国昌兵强,尚武精神弱则国衰兵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颇能体现古老中华传统文化的尚武倾向。春秋战国时代,“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那些争雄竞长的大国,个个强悍好战,民风强悍。  相似文献   
197.
正现在学界的主流说法,士与侠同源,西周的低级贵族,到了春秋时期,演变为士或侠。其实,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因为后来从私学里学出来的士,好些并非出身贵族,也有庶民。东周分际,非贵族的庶民,大多都是从贵族圈里坠落下来的,低级贵族能做的事,凭什么他们就一定不会做呢?礼崩乐坏的潜台词,就是原有的身份秩序乱了。大小山头,竞争加剧,用人之际,才俊之士也就有了机会。至于从什么途径出人头地,要看个人的机缘。孔门之徒,大抵走仕途,学成之后跟着卿大夫做家臣,一步步爬上去。而墨家的门徒,则走的是侠士一路,扶危解难,行侠仗义。  相似文献   
198.
信念     
<正>信念是生命的支柱。在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看不到希望,而是失去了信念。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将军带着他的儿子远征打仗。当号角吹响、战鼓雷鸣,将军郑重地把一个箭囊交给儿子:"这里面有一支神箭,可以助你成功。"儿子接过箭囊,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战场上,配带箭囊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鸣金收兵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好奇,他打开箭囊,拔出了那支神箭……  相似文献   
199.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投羊皮赎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欲从楚国赎出战俘百里奚的一段话。楚国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给了秦国,于是,百里奚就回到了秦国并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就这样,秦国五张羊皮换来的丞相百里奚,便有了“五投大夫”之称。  相似文献   
200.
春秋时期是礼制的社会,"礼"具有约束社会和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春秋时期的用人思想是以"礼"为基础,根据相应的标准和需求在贵族阶层内部选拔优秀人才。战国时期,王权崩溃,多数国家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生存问题异常迫切,用人追求急切的利益,法家人物和军事人才受到青睐。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改变,其表现形式是从崇尚礼制到法制,从尚古守旧到创新,一切以快速富国强兵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