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91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之分,具体则又可分为文学史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学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多种.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历过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研究颇显狭隘和单一的辉煌期,但近年来,却是文学文化研究成为中心,文本研究日趋式微,受到冷落.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如何看待文本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贺仲明、李怡、张光芒、吴义勤等几个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学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特征、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表达了看法.他们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文本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性是文学最基本的属性.虽然不能将文学研究僵化为单一的文本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前提上开展文本研究,但加强文本研究、深化文本研究,是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文学本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强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文学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92.
本文择选了庄子和尼采等中西具有代表性的诗化哲学家,阐述其作为"自由人"的存在方式.所谓"自由人"是以"无化"为根基,从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自由精神走向理解一切、肯定一切和面对一切的自由境界的演绎进程,我们把这一进程理解为自由的行动.而其中的清醒、孤独、梦幻和沉醉作为"自由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实际上构成了无化本体论.  相似文献   
93.
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宇宙形成的生成论模式。道本体的特性包括道生万物、道超越万物、道在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体现了一种以生命起源为本体本体论。  相似文献   
94.
关于古今中西"体用"之争已有百余年历史,至今仍无定论。应换用"马中西"关系命题深入讨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演进问题。"马中西"关系应定位为"马魂、中根、西鉴"。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本体",要以价值"根基"涵养价值"本体"。完成这项涵养任务,必须系统建构中国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5.
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最为深刻的反思莫过于对身体的理论考量。梳理马克思身体哲思的致思逻辑,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旨趣,既有助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体澄明,对于进一步领悟当代身体哲学的理论真谛也是不无裨益的。在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谓哲学主体性的弘扬,更多地体现为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遵循认识论的致思逻辑,本体是认识的对象,而并非认识的主体。其实,作为认识发生的渊薮,身体即人脑的存在无疑具有主体意义。换言之,身体即人脑才是哲学认知所由生成的本体。概括马克思的致思理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任务恰恰在于将"颠倒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换言之,赋予哲学"真正的现实性",才是超越传统哲学思维桎梏,实现哲学"改变世界"旨趣的理论必由之路。着眼于人的"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哲学更多地强调了人的肉体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生产自己的生活,从而造就了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人们对于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受制于他们的肉体组织。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深刻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阐明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根据。关于新唯物主义身体哲思的理论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迎合当代身体哲学的学术潮流,也不是要刻意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个既定理论结论。透视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澄明,或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领悟到人之生存的"真正的现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谛。  相似文献   
96.
马克思金融危机本体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然而,同其他任何社会科学一样,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时空背景和隐含的前提假设之上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所处环境的时代烙印,从而使得该理论承担着与社会实践更好耦合的重大使命任务。因此,要在正确分析和总结马克思金融危机本体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新形态,分别从制度、空间、时间、资本、社会、国家等六个维度进行现代化拓展,才能正确理解当代金融危机在表现形态、作用方式、影响范围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97.
任何哲学研究都有其操作的本。合理的哲学操作本构成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即知识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形上基础。哲学活动是哲学之为“学”即哲学之知的本体基础,哲学之为“学”是哲学活动的逻辑表达。哲学活动实即人的生存活动。因此,哲学之为“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活动,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活动,哲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可理解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98.
道德哲学应关注两个根本的伦理经验。这种关注表明,伦理思维是道德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思维进路。黑格尔对道德与伦理之关系的论述隐含着伦理经验被遮蔽的秘密。对本源或根据的需要,使道德哲学遵循“本体思维”。本体思维使道德哲学哲学地呈现,它将具体历史感性的“伦理经验”过滤掉了。伦理思维打破了“存在的自鸣得意”,它在“人与存在的相与向度”运思,将展开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活向度。有一种思想可能属于伦理思维的道德哲学,那就是更本源的、更真切的“守望”生活。  相似文献   
99.
本体是作为本质、本原之体,它不能在世界中存在。逻辑的本质乃是事物演化本身决定的关系。为了研究的需要,逻辑学要设定某对象在一个概念框架中存在与否,但这种设定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00.
论犯罪现场重建理论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家林 《政法学刊》2005,22(1):49-52
现场重建理论体现出深刻的技术理性,引入与借鉴现场重建理论对增强我国侦查工作和侦查理论的科学性,乃至促进刑事司法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要确认现场重建理论的价值,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办案方式和侦查学理论进行深刻的理性自醒,并从刑事司法改革的高度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