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190篇
中国共产党   169篇
中国政治   294篇
政治理论   123篇
综合类   2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蔡振亚 《湖湘论坛》2007,20(6):97-99
和谐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分配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它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就现实而言,当务之急是落实补偿正义,并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其价值要求,这样才具有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孙静 《新东方》2007,(9):7-11
一、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语境与农村文化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主流话语,专家学者对此也作了许许多多的论证。专家们大多认为,导致中国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具有高度综合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任何局部的或单  相似文献   
143.
傅守祥 《求实》2004,(2):75-78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本文对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英国"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反拔意义和理论突破性,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的主张,认为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是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4.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语境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连秀 《工会论坛》2007,13(1):158-159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影响较深远和重大的理论,在应用语言学上有着极强的解释力。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出发,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任务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  相似文献   
145.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也是中国社会包括农村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结构的变迁过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这一过程是在国家政治权力主导下进行的,但国家的主导作用要受到乡村传统、国家能力、民主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是很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46.
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被体现,教师应在教学中避免只重词语形式和意义的孤立讲解、忽略其使用语境以及无暇顾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的教授方式。通过创设真实语境,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将根据语境理论结合英语教学探讨语境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对英语教学多方面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7.
潇珏 《传承》2006,(7):22-25
文化是人类世界里一切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全部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其本身和其他民族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最后依据。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的一切资源,关涉到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战略。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革命文化遗产,同时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文化的主体性精神下,超越“左”的庸俗社会学,以一种开放的科学的文化发展姿态,重建中国文化现代精神,使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轴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8.
现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变化。当我们面对这一为诸多学者所关心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时,不能不涉及许多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不能不涉及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些新变化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问题。本文正是以公正作为社会整合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构建这样一个以机会公正为起点,以结果公正为保障的公正体系,以期能以此为依赖,形成公正的社会结构,进而达致社会和谐。一、和谐社会对社会结构公正的内在诉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推进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9.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50.
杨子云 《法人》2004,(8):122-123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其中没有一个是法律问题。”大卫·D·弗里德曼在他的《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引言中,开头第一句话就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法律的经济学性质,这就是,法律是节约社会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