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37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4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84篇
法律   169篇
中国共产党   1100篇
中国政治   815篇
政治理论   518篇
综合类   3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西方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曾预言:20世纪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然而,20世纪已经过去,新世纪已经到来,社会主义不但没有被战胜,反而以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向前发展,宣告了这位西方政治家预言的破产。尽管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变化,但本质依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和一些非执政的共产党仍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2.
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认识,他并不真的主张“让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相反,他清楚地看到私人资本主义对于巩固人民政权、发展社会生产、保障人民供应以及促进生产社会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革命胜利后一定程度地发展私人资本主度为社会主义所用,才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只是由于1957年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才使得这个思想未能很好地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63.
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与矛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代世界经济体系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结果,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欠发达国家为外围的,存在于统一世界范围的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双重结构,应当从世界体系的视野,认识当代资本运动的矛盾与规律。  相似文献   
64.
西方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引起了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在传统的两大对立阶级中各自都出现了具有特殊性的阶层,尤其是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除了传统的中间阶层依然存在外,又产生了许多新的中间阶层。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日益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中型分布。中间阶层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5.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称激进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流派.20世纪90年代初,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度复兴,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点、影响及其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新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评,并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危机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一种新的、更加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替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6.
冷战结束后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东剧变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一切关系着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全新的思考.本文就冷战结束后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未来命运的展望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性的阐述,以期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7.
进入21世纪,怎样推进发展、创造未来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聚焦之点。研究表明,欧美发达国家五百年来所以能够实现发展繁荣、走在世界前列,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渐摆脱压榨性体制,建设了一种包容性的体制,而包容性体制只有贯彻人本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持续的繁荣。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形成与本国实际结合的人本的包容的发展体制和战略。建设和发展人本的包容的体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发展伟大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成果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实践中融为一炉,开拓了一条以人为本的包容和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体制和新战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认识是我们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政治思想基础,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68.
黄宏 《前线》2013,(3):29-30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多处提到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充分表现出一个成熟的政党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把握未来发展规律的文化自觉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的高度自信。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产物。正是对圣西门、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9.
第一届"致力于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去增长国际会议"(Conference on Economic Degrowth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Equity)于200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2010年,第二届会议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并发表了《巴塞罗那去增长宣言》。  相似文献   
70.
寻脉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流动、优才统治、科层组织的影响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及其观念的改变,可以发现,当代西方"才华和无用的幽灵"以及无根基的知识缘由驱逐着"匠人精神",凸显没有任何个性和生命活性的"数据",逐渐边缘化了个体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个人偏好,因而生命在"无根"之状中无价值性地存活,这导致了精神与人格分裂成了西方现代人的共同病症。如此,透视现代生活,找寻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进程与确认新的价值坐标,摆脱所谓人的内在、外在能力的挖掘之取向,锁定"交易"的边界,超越"技能社会"、"技能经济"并进而超越由主义的斯密模式和军事化的韦伯模式,解构现代人生活的"焦虑感"、"恐惧感"与"虚无感",从被遗弃的生存感重新找回、建构自我的幸福。只有认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的病症,才可融入并超越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寻到人自我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