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7篇
法律   103篇
中国共产党   102篇
中国政治   114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1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1.
史家修昔底德被视为西方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奠基者, 而且因其现实主义思想 内涵丰富而被盛赞为“复杂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一脉相承, 但新现实主义在尽展 宏观层次理论魅力的同时, 也使国际政治变成了由权势架构的一副单调图景。与此对比, 修昔底德 包容结构的复杂现实主义思想, 使体系层次和问题领域的国际政治考察实现了有机结合, 并由于对 国际政治的伦理考察, 表现出远远高于新现实主义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12.
中国与东亚共同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13.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程度,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无序水 平。以符合各个历史时代的具体的无政府状态程度分析国际体系,会清晰地看到无政府状态并非 一成不变,因此单一划分的无政府状态是没有意义的。地域性、历史性、互动性是与无政府状态“程 度”相关的三个特性。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必将把各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削弱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状态程度,进而对人类的和平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14.
安全不可分割是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原则。这一概念经历了和平不可分割、欧洲安全不可分割、俄罗斯—大西洋安全不可分割以及全球安全不可分割四个发展阶段。其理论内核为主体间安全不可分割、安全风险复合体不可分割、全球安全社会不可分割;其实践主张包括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以及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全球安全倡议以“均衡、有效和可持续”为基本框架,通过威胁驱动、利益驱动和认同驱动促进全球安全不可分割,进而促进国际社会的普遍安全。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体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15.
西方国际政治学经历了由“单枝”到“大树”的发展历程,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行为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连绵不断,其中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构成了当代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主流理论,而建构主义则不仅是对后冷战时代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一种深层次反思  相似文献   
716.
在全球化各国相互依赖的今天,尤其是在新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当下,一方面需要各 国密切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诸多经济、政治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合作与协商的 背后仍然是冲突与利益的交织。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仍然是国际政治中一种经久不衰的解释范 式。该理论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其当代外交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历 届总统一贯奉行现实主义外交,并将其作为外交战略制定的依据。虽然奥巴马上台不久便提出 了“巧权力”外交理念,但其在世界各地区的外交行为仍然是秉承现实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17.
杨美姣 《东北亚论坛》2023,(1):98-113+128
2010年是二战后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节点,中日在国际政治中的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关键转换,这种变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冲击,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特征和形态及其战略抉择背后的国际政治逻辑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新的分析模型,提取出结构压力和战略认知两大核心变量,结合2010年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的发展历程,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分析层次阐释了日本对华外交战略产生及演变的机理。通过前景—威胁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自2010年以来,日本并没有在中美两国之间对冲,结构压力的增强和战略认知的变化促使其采取了明确且坚定地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的国家战略,获得美国安全保障超过了日本对中日经贸合作收益的期待。中美战略竞争升级和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日本所谓的地缘恐惧感,中国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协调日本“对冲”空间存在的条件并不充分。在中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及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进程下,中日需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求同存异,努力构建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18.
国家利益观念以及对国家利益的研究古已有之,其重要性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国际关系学科成立之初,理想主义学派秉持国际利益和谐论。20 世纪30 年代一系列国际危机的发生使传统现实主义学派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拆穿了其理论逻辑的虚 假性,并进而突出了权力概念之于国家利益的至关重要性。不过在具体观点相区别的同时,两派在 方法论上又具有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19.
尽管印度并非米尔斯海默所界定的大国,但并不妨碍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从历史传统来看,印度主要采取借势战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借势战略之所以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不仅在于其为获取权力服务,还在于特别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运用。通过审慎分析可以发现,借势战略的收益受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尤以地缘优劣、国家能力强弱、权力权重、国际制度、队友考量、目标或非目标等影响最为突出。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正是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借势战略策略的运用,在该借势战略框架中,印度为施动者,针对目标为中国,借势对象为美国、日本,收益目标包括安全、发展与权力,手段则重视军事能力的准备与扩张。正是基于借势战略,印度与美日的海洋安全互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在推动印太地缘政治形态、共同应对中国的海洋"挑战"、多边联合军演制度化、军事装备与技术贸易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根据借势战略收益的框架进行分析,印度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的借势战略收益是复杂的,大致可以分为正向收益、不确定性收益和负向收益。于中国而言,对印度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相关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