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0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0篇
法律   102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46篇
综合类   4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后冷战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战略挑战,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在危机管理方面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本文在研究上述三国危机管理机制构建及运行效能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危机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有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2.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石油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针对对中国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消费的现状 ,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石油战略的重大意义 ,并进而探讨中国的石油战略。  相似文献   
83.
在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劳动关系矛盾在逐步凸现,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一大特点。因此,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如何建立和完善改制企业把工会维权机制、如何把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实  相似文献   
84.
由于世界贸易的壁垒正在不断降低 ,当前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受益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 ,因此 ,其排他性正在减弱。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合作表明 ,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有利于参加这一合作所有成员国的共同繁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加快所有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推动多极世界的形成。最后 ,文章提出了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86.
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对于一个人而言,40岁是“不惑之年”,对于一个国际组织来说,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40年里,东盟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了许多考验,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本区域所有成员的、受到尊重的、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她与世界上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7.
"网格化"街面动态巡逻勤务机制自推行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已成为上海推行现代警务机制的成功典范,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改革深化的瓶颈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原因,积极进行调研和试点,继续深化巡逻勤务机制改革,以不断提升巡逻机制的实效.  相似文献   
88.
检察机关的管理主要涉及检察业务、检察队伍和检察事务。其中,检察业务管理机构及其模式选择,既是当前检察机关办案业务管理改革中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办案业务质量管理改革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高检院已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推行案件集中管理,建立“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管理监督机制。因此,构建统一的案件管理机制,成立“案件管理中心”,突破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检察业务工作长期各自为政的状态,是对以执法办案中心的检察机关缺失专门业务管理机构的重大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89.
国际军事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安全机制。值得探索的是,在参与过程中,要考虑到利益标准、权力结构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并克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以及机制的内在限制之间的矛盾,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为核心目标,从而作出科学的、渐进式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0.
《亚洲事务》2012,43(4):588-601
There is a big gap on the study of Indo-Myanmar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in which the Indian experts ar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the China factor, while few Chinese scholars focus on Indo-Myanmar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herefore, looks into the post-Cold War Indo-Myanmar relation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so as to fill the research gap. It argues that India's influence upon Sino-Myanmar relations is actually marginal, though it has established a budding relationship with Myanmar through deepening political engagement, naval cooperation and physical connectivity with the country.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India lacks full capability to develop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Myanmar and thus compete fully with China. Additionally, the suspicion and resistance from the Burmese elite and local communities constitutes another major obstacle to the further engagement between India and Myanmar. Naypyidaw, notwithstanding its efforts to advance Indo-Myanmar relations, would prefer to gain benefits from both China and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