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3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7篇
法律   33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27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One in five individuals in society has or will have a mental illness at some point in his or her lifetime. Conflict resolution theory, however, largely assumes that all individuals operate within the range of behaviors considered mentally healthy.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rofessionals who deal with conflict, however, may have to deal with individuals who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 frequently than would be the statistical norm. Clearly then, new theories of practice and norms of mediator behavior are needed to respond to the distinctive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engaging with those who face mental health difficulty. 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search on how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approach and respond to conflict and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 to conflict resolution professionals on how to recognize and tailor their approach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se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2.
唐延明 《行政与法》2012,(5):102-105
鉴于诉讼调解在彻底解决纠纷、实现案结事了方面确实具有判决难以比拟的优势,诉讼调解在司法政策上得到支持,在司法实践中受到欢迎,具有足够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是,我国原有制度已经为法官优先选择调解提供了充分的激励,在此基础上再大力强调调解,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法官调解,有可能会造成诉讼调解过度化乃至强制化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但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影响司法权威,阻碍我国的法制建设,也不利于审判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谨防诉讼调解过度化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3.
王阁 《政法论丛》2014,(6):104-111
通过搭建“强制调解的主导者”和“强制调解的适用阶段”两个维度所形成的框架,可以对强制调解进行类型化分析并提炼出四种模式。一国或地区选择何种强制调解模式,要受到程序正义理念、传统法律程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我国实际,未来有必要引入司法性诉前强制调解模式,实现从程序保障提高、调解人适格和制裁措施到位三方面确保诉前强制调解优势的发挥,同时有必要对我国原有的司法性诉中强制调解模式进行改造,实现调解者与审判者身份的分离和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时空的分离,并在立法中明确赋予法官动态裁量调解启动的权力以及启动调解时应当考虑的基准。  相似文献   
24.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conceptual import of the term “political mediation”, to shed light on the analytical reach of indirect politics, whose scope of possibilities has been usually thought of as confined within the opposites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lientelism. An analytical exercise is put forth as a possible and tentative means not only to establish a vocabulary which may be more sensitive towards present time demands, but also to –in Bunge's words– initially allow for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older symbols of our political vocabulary. Towards this goal, besides a linguistic and conceptual itinerary of the term “mediation”, each of the three analytical dimensions of indirect politics is developed, favoring dialogue with theories of representation, which channels into an analytical model we call the “cube of indirect politics”. The article ends with a brief case-classification exercise aimed at showing the displacement produced by the model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given experiences in indirect politics.  相似文献   
25.
调解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符合中国人和为贵的大众心理,因此,调解具有正当性,是中国人的自然选择。当前,调解作为纠纷解决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调解应坚持依法自愿和能调则调该判则判的原则,防止一刀切。  相似文献   
26.
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工作通过创新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民间纠纷数量巨大、纠纷千差万别,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发挥带来了许多困难,但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并非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在对民间纠纷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与梳理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人民法院委托行业协会调解制度是努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委托调解方式。必须通过厘定可委托调解案件范围的界限、适用辨清事实和司法审查相结合的辅助制度、加强培训及增加激励等举措完善该项制度。  相似文献   
28.
废弃电子产品富含许多珍贵的矿产资源和有机物,若处置不当,不仅不能有效回收利用这些资源,还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明显受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若能充分回收利用废弃电子产品,无疑是缓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文对中国加快回收利用废弃电子产品的动因及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国外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该文尝试构建适于中国的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并指出实现该体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9.
人民调解的优势具有主动简捷、及时和经济及广泛的特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非诉讼程序,属于民事司法程序;确认调解协议前法官须向当事人履行询问、释明的义务;启动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当事人需向法院交纳相应的申请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期限限制在5—10个工作日内。若调解协议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则可在10个工作日的基础上增加5个工作日。应尽快建立司法确认程序,为人民法院审查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提供程序法依据,使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不但有实体法依据,而且有程序上的保证,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0.
文章围绕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犯罪的治理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了此类犯罪所触犯的刑法罪名及其相关的司法操作,分析了此类犯罪的危害性、犯罪行为特点以及犯罪主体特点,提出了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加强相应的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