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4篇
  免费   379篇
各国政治   286篇
工人农民   391篇
世界政治   2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01篇
法律   3087篇
中国共产党   538篇
中国政治   1658篇
政治理论   851篇
综合类   28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579篇
  2013年   1009篇
  2012年   856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685篇
  2008年   774篇
  2007年   772篇
  2006年   615篇
  2005年   552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428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71.
黄晓辉  陈诚 《政法学刊》2006,23(4):37-41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面临超国家干预经济的客观现实。超国家干预经济有霸权干预经济和国际经济机制干预两种模式。前者是传统的超国家干预模式,曾经促进过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诸多弊端,如今已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抛弃;后者作为新的超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和接纳,理应作为未来超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但国际经济机制干预模式仍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完善其多元化设计,并推进其实现从自由化到社会化的转型,最终建立和谐世界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72.
毛立新 《政法学刊》2006,23(1):76-80
为实现审判中心主义,必须抑制侦查对审判的影响,通过一定诉讼机制,实行侦审阻断。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由于侦审阻断机制不健全,导致侦查中心主义,庭审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应借鉴域外两大法系的做法,正确理解侦审阻断的概念与法理,完善我国侦审阻断机制。  相似文献   
73.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发展必然对行政法产生影响,为行政法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20世纪下半叶,治理理论的兴起,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和行政行为的非强制性被认为是治理理论两个明显的特征。以传统统治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行政法不能解释行政主体的多元化和行政行为的非强制性现象,在治理理论的背景下,行政法面临着发展变迁的挑战。  相似文献   
74.
目前警检双方常常在刑事诉讼中发生冲突,以致有时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刑事诉讼的根本任务。为走出警检冲突的困境,有人提出检察引导侦查这一新型警检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75.
76.
刘剑明 《行政与法》2007,(11):12-14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单方性、强制性和索取性的特点。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从"索取"到"服务"的转变,在社会治理主体上实现从单方到多元的转变,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从强制到协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77.
傻化是操作技术的简易化,是用少的或浅显的知识去使用产品。“界面”(操作技术)是可以相对独立于“系统”(运行技术)的。技术傻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原因是:(1)现代社会的知识成指数函数增长,科技产品极大丰富;(2)专业化分工日益加深,制作(生产)日益与使用(消费)相分离;(3)开发商为实现其产品大众化目标,不断使其产品的操作简易化。技术傻化在发展中国家中有其重要功能。它有助于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助于消除现代社会中的“数字鸿沟”这一新型不平等形式;有助于丰富普通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8.
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法治社会,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最终要上升为法律问题。从立法的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明确农民工特殊性的同时,将其纳入劳动者的范畴并加以法律保护。农民工现象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法律保护的双层次性:宏观上,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为农民工获得主流劳动者地位铺平道路、扫除障碍;劳动基本法明确将农民工作为保护主体,赋予农民工作为一般城镇劳动者应享有的各种基本劳动权利。微观上,制定劳动保障法规和规章,确保农民工作为劳动者所缺失的具体权利的逐步回归。最终达到对农民工和其他劳动者一体保护,逐步构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社会要求的劳动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提升所有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79.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紧紧抓住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 ,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 ,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凝聚作用 ;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边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80.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无论是政治的上层建筑,还是思想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并且是竖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要相适应地变革。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