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6篇
  免费   61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68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76篇
法律   504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315篇
政治理论   195篇
综合类   5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91.
Research on regulation has crossed paths with the literature on policy instruments, showing that regulatory policy instruments contain cognitive and normative beliefs about policy. Thus, their usage stacks the deck in favor of one type of actor or one type of regulatory solution. In this article, we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predeterm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s, regulatory policy instruments, and outcomes. We argue th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nditions lead to different outcomes, depending on how actors use the instrument. Empirically, we analyze 31 EU and UK case studies of 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RIA) – a regulatory policy instrument that has been pivotal in the so‐called better regulation movement. We distinguish four main usages of RIA, that is, political, instrumental, communicative, and perfunctory. We find that in our sample instrumental usage is not so rare and that the contrast between communicative and political usages is less stark than is commonly thought. In terms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different paths to desirable outcomes. Policymakers should therefore explor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nditions leading to the usages they deem desirable rather than arguing for a fixed menu of variables.  相似文献   
992.
30余年以来,我国鉴定制度理论研究取得不少成果,这主要反映在数量可观的期刊论文上。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具有热点主题较多、比较研究方法突出和立法建议倾向明显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些理论研究也存在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理论化层次失衡以及深度研究缺乏等缺陷。  相似文献   
993.
凉山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服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延绵至今,带有浓郁综合性的民族色彩。近十几年来民族风服饰设计非常盛行,民族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大有可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论述,主要记录的是彝族传统民族服饰分类、图片注录,而很少研究带有现代元素的彝族风格服饰。鉴于此,研究凉山特有的民族风服饰,以便让民族风服饰确立其历史坐标,使更多人认识它,运用它。  相似文献   
994.
为检验和实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种传承路径的有效性,探寻各路径中保障其有效性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方法和系统方法展开了研究。得出常见而有效的传承路径有:促进其成为社会体育手段而走进城镇居民生活;促进其走进学校教育实现互动发展;促进其长期与多种民俗活动共存共荣;促进其成为广大村民休闲活动方式;促进其成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通过竞赛的杠杆作用促进其发展等。并得出了在各路径中保障其有效性的工作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方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同时,这一研究也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文着重介绍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层面,并对全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96.
从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命题出发 ,通过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 ,以一个全新的视角 ,阐述了法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化解二元结构的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试验工程,此举已然跨越了基层乡镇后农业税时代的财税桎梏,以期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拼缝与叠加优势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使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财政困局在一个厚实而宏大的背景中实现城乡社会结构功能耦合的稳态社会目标。践行此目标无疑应是多维度透视城乡分隔渐行渐远的脉络与因果,进而"破门拆墙"拉近城乡距离,并依赖财税法制变革的管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积极再干预理念和社会结构理论的内生动力,推动城乡多维统筹互动发展,而不是无视历史沉疴单向度地推行经济或财税或户籍等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998.
反思百年文学史研究,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要把新的观念变成固有不变的模式。需要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文学史观,需要有思想的文学史。要注重作品的艺术分析,又要注意研究整个文学活动,不要把文学史写成作品史。要把握作家作品所反映的文学思潮,把握其独有的个性和特点,以此来反映史的脉络,不能只是按作家生卒年前后排序,以占有篇幅多少表明某一作家的成就高低大小。  相似文献   
999.
郭云忠 《法学研究》2010,(6):161-182
在刑事法律实证研究中,由于被研究者多为极易受到研究伤害的弱势群体,研究过程及结果又往往涉及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等重大问题,因而研究伦理亟需规范。实证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方法,对刑事法律实证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是对研究权力的规范,目的是防止知识、权力与资本的“共谋”。应当遵循自律、纪律和法律的总体思路,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依据尊重、保护、公正、全面的原则,规范我国的刑事法律实证研究。在规范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解决实践中法律实证研究难以开展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000.
民事间接强制执行的适用原则,是指导与规范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措施的基本准则。由于大陆法系各国在间接强制执行措施的设置以及立法指导思想存在差异,致使有关这一原则的规定不尽相同。为了指导我国间接强制执行,以及保证有关间接强制执行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我国不仅应当采用立法的形式对于间接强制执行的适用原则作出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应当体现执行措施申请原则、间接强制执行特定原则以及间接强制执行有限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