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朱鹏飞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80-85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12.
张敏杰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22-27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3.
14.
吴喜双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4):39-42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行政行为的非理性化以及组织活动中的人格化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行政现代化进程。因此,探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于推进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法律赢得神圣——中西法律观念的信仰基础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存在离不开信仰的支持。西方法律的信仰基础成功地完成了从基督教到理性主义的转型 ,当代中国法律的信仰基础应该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公平与正义等信念 ,经过扬弃的儒家信仰可以作为合理的思想资源 ,被纳入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的"有效性"是指国际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或影响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以及国际法得到遵守或尊重的程度。它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虚无主义者指责国际法不是"法"以及国际法的支持者证明国际法是"法"的焦点所在。在国际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此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而来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学派对国际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证,包括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研究路径,为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21世纪的今天,法官造法已经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名词,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受理性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法官造法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官造法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已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分析法官造法的概念特征、理论来源和中国法官造法的现状,以求解决实践中种种疑难案件,为中国未来的法官造法制度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法律的制定有建构论唯理主义和法律进化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本文在对这两种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即以法律进化论为本体,辅之以适度的建构理论,实行“科学的法律进化论”,并以此为认识论的基础,对中国民法法典化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目前进行的民法典制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目前,食品安全立法技术是基于完全理性论基础上制定的,这种立法理念是相信人拥有完全理性认识能力,对一切事物采取正面看法,其立法技术特征是以“增进善”为立法目的,因而在力图表明技术指标确定性的同时,导致了片面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库恩的有限理性论则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科学地位的标准不是“可证实”,而是“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在此立法理念指引下的立法技术特征表现为:立法目的并不一定会“增善”,但却可以“减少恶”。因此,以有限理性论为分析视角,可修正立法技术,使立法技术指标不仅具有确定性,更具有全面性。 相似文献
20.
林德布鲁姆的渐进主义作为一种对特定社会场域中的政治和政策过程的经验性归整,在基本面向上合乎存在论关于作为在世存在的此在的一般分析,因而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具有相较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合理性。但由于这种渐进主义理解停留在了经验性归整以及相关的形式和实用层面的合理性分析上,而没有将渐进主义本身的深层意涵开展出来,从而使其遭遇难以克服的局限。在主体性视域中,理性作为开放、敞开与他在的理解,在自身的延展、消释与融动的布展中呈现出渐进的特征,理性的渐进性或者称之为渐进理性为渐进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解基础,使其能够在新的面向上开展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