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9篇
  免费   177篇
各国政治   125篇
工人农民   78篇
世界政治   96篇
外交国际关系   615篇
法律   680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793篇
政治理论   298篇
综合类   189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413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性,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性。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相似文献   
122.
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使地区性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性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性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相似文献   
123.
朱杰进  诺馥思 《外交评论》2020,(3):45-68,I0002,I0003
为什么在湄公河流域已经存在数十个国际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还要建立澜湄合作(LMC)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既有研究大多强调湄公河流域大国国际制度主导权竞争的宏观背景因素,而较少关注澜湄合作机制的新制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即澜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究竟"新在何处"。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等既有国际机制相比,澜湄合作机制具有两大新的制度特征:一是议题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议题外,还增加了区域安全合作以及水资源合作等新议题;二是集中程度更高,与之前合作机制主要由"职能部门引领"以及"借用"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国际秘书处的做法不同,澜湄合作机制采取了"领导人引领、各部门参与"的机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建立独立的国际秘书处。通过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本文考察了在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中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并以此解释了澜湄合作新制度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4.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的变革与创新。安全环境研判方面,对国内安全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对周边安全的认知更加统筹协调、对国际安全认知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安全内容认知方面,认知内容日益丰富,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安全维护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经安全实践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需考虑内外因素并注重其联动性、坚持核心安全需求的底线和安全维护手段要以和为贵、文攻武备。展望未来,其重要启示在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要注重安全需求与安全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安全能力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不断促进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5.
随着特朗普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战略文件,相关安全政策付诸实施,其安全战略的基本态势逐渐清晰。特朗普的安全观和政策举措,共同构成执政初期安全战略的主体。特朗普的安全观建立在其自身对世界“霍布斯主义”认知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共和党现实主义安全观的基本主张,反映了军工企业及军人群体等背后主要利益集团的核心诉求。特朗普的安全政策仍处于成型中,在军事战略、新空间战略和地区安全战略三个层面举措较多,相关布局较为系统,集中折射了其安全理念。在军事安全层面,在重塑美军优势的核心目标下,扩张性的态势表现明显;在新空间战略层面,进攻性、军事化的特征尤为突出;在地区安全战略层面虽然在手段上有所变化,但总体延续了防御性战略。特朗普的安全战略调整未来仍将面临诸多限度,包括财政制约、同时应对两个大国难以兼顾、建制派的牵制等。特朗普的安全战略将加剧中美在安全领域的对抗态势,两国在军事战略、新空间战略稳定以及南海问题上的对冲和深层矛盾或进一步发酵。安全关系的上述变化将给中美“竞争”增添新变数。  相似文献   
126.
The Russian challenge to the European security system is internal rather than external, because despite all the political efforts at distancing Russia from Europe, the indivisibil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for Russia’s course is that the West is in irreversible decline, and the conclusion about the dissolution of the West-controlled world order is established in the key doctrinal documents. Instead of passively waiting for this meltdown to develop, it makes perfect sense for the Russian leadership to accelerate it pro-actively, using various levers, including military force. Moscow act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its “unconventional” methods could yield results only if augmented by military threats, against which the Europeans cannot master convincing counter-argument. The imperative to sustain and update credibility of these threats necessitates allocation of greater share of available resources to military build-up, which clashes with economic rationale of reducing this burden in the situation of protracted stagnation.  相似文献   
127.
The Organis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 has rarely been considered in scholarship on gender and security, even though it was one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organisations whose gender policy predated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s call for mor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o issues related to women, peace and security in October 2000.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official OSCE documents an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 trace the integration of gender issues in the OSCE and explore the rationale behind and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it. We identify two phases of gender policy change in the OSCE and show how the integration of UNSCR 1325 brought about an expansion of OSCE gender policy from an exclusive focus on “soft” security issues towards increased inclusion of gender in the area of “hard” security. Drawing on historical and feminist institutionalism, we argue that reform coalitions were crucial for the policy changes in the OSCE but that they encountered institutional and ideational barriers, which hamper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der policy. In light of rising opposition, our analysis warns of a backlash that might jeopardise current achievements.  相似文献   
128.
UK policies embrace the ideas of security–development nexus, but most scholarship on its engagement builds upon African cas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rivers,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UK involvement with an Asian country, Nepal. The UK’s position as the largest bilateral contributor and major peace and security donor among at least 21 others makes examination of its Nepal involvement imperative. This paper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and interpretivist analytical approach to create interactions between published and field information. Although the UK’s persistent engagement and programme-based approach helped peacefully manage transition, this paper contends, institutional changes have been shallow and winning confidence remains strenuous.  相似文献   
129.
2014年莫迪在印度执政以来,引领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印度其对外贸易、国内民生与国家安全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高。莫迪政府清醒认识到海洋特别是印度洋对印度的安全与发展的关键意义,并于2015年起适时调整海洋安全战略,将2007年确立的以“自由使用海洋”为主题的海上军事战略在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调整为以“确保安全的海洋”为主题的海洋安全战略。这说明印度在自由使用海洋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样的海上安全挑战。来自海上以及发生在海上的安全风险直接影响到印度的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海洋经济活动的展开、海岸和港口城市的安全、海外资产与海外公民的安全,最终危及印度的国家安全。印度调整海上安全战略,明确以印度洋地区为首要利益区,同时加强以印度海军为主体的海上安全保障力量,为之确立多样任务目标下的军事战略,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海上军事行动。同时,印度政府还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邻国、关键的地区大国或国家集团以及全球大国建立双边和多边海上安全机制来应对多样的海上安全威胁,维护海洋安全,最终服务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并为印度寻求印度洋的主导地位积累资本、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0.
社会保障权责配置有政府与市场和政府间之横纵两个层级。滞后的社会保障法制导致权责横纵配置的失衡-政府与市场之间配置的偏倚,政府之间配置的粗疏,这严重制约该制度功效的彰显。横向配置矫正的关键在于寻求政府责任的确定性与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并在发挥政府基础性作用时,倡导个人责任的回归、市场机制的引进及民间力量的渗透。纵向关系的细化要求以宪法层面原则性规定与法律层面具体性条款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及其支出责任;从责任分担上做出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完善政府间社会保障支出责任分担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