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229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1.
《法治与社会》2012,(4):8-9
为进一步破解"执行难",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执行程序作了修改和完善,通过强化执行措施、制裁逃避执行行为、加大对拒不执行的惩处力度,努力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对于解决"老赖"问题、保证案件执结具有重大意义。立即执行不留时间差让执行程序迅速进入实质层面不久前,在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中,当事人王某被重复偿还借款,王某对此刻意隐瞒,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王某的行为构成不当得利,要求其返还相关款项,但王某拒不履行还款义务。  相似文献   
312.
合同履行中的给付和不当得利中的给付实为同一概念,给付包含确定目的的意思表示和增益他人财产的给予行为两大要素。给付是当事人实现创设或终止拘束关系目的的自治工具,法律原因与给付目的是同一概念。因此,确定给付目的意思表示决定了法律行为的规范可以作为教义学上的分析工具用于确定给付型不当得利是否成立、当事人范围和内容、当事人追寻给付目的的方向和实现与否判断的标准。落实到我国法律的解释论,存在给付关系的不当得利返还中,应以《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中"没有合法根据"即给付的目的落空及善意保护为判断不当得利返还关系当事人的依据,而非得利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判断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内容时,应以"取得不当利益"为出发点,以当事人初始取得的利益扣除因合理信赖取得有合法根据而蒙受的损失为最终返还数额。  相似文献   
313.
蔡景贤 《人民司法》2012,(22):71-73
【裁判要旨】对不当得利的判断和认定属于民事审判的范围,其判断和认定标准也应当是民事法律规范,即从实体上,有否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从证据证明标准上,为高度盖然性而不必要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先刑后民仅是审理民刑交叉案件的  相似文献   
314.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使得他人遭受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得利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之债的基本效力是受损人取得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受益人并不是无条件负担原物返还或者价额偿还的义务,除法律规定情形外,受益人应当返还不当得利.应该在多大的范围内承担返还原物或者偿还的责任,取决于受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当得利的构成与受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无关.但不当得利的效力因受益人善意或者恶意有明显不同。绝大多数国家立法都区分善意与恶意以确定受益人的返还范围。就善意受领人设减轻责任的规定.  相似文献   
315.
史修全 《检察风云》2011,(10):54-55
银行向储户签出了存单,并按原高额利率支付了利息后,才发现此利率标准已被取消,遂要求储户返还因无效合同获得的不当得利。自己又没过错,为何还要退钱?储户拒绝返还多支付的利息。争议无法调和,双方闹上法庭。  相似文献   
316.
李镜羽 《公民导刊》2013,(11):50-50
<正>交通事故发生时,如果有人员受伤,不论伤势轻重,都会送到医院检查。在责任认定书尚未下达、各方责任大小尚未明确之时,伤者所花费的检查费、药费、治疗费等相关医疗费用,该由谁来给付更为合理合法?  相似文献   
317.
不当得利请求权是指受害人请求受益人返还其不当利益的权利.对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构成要件及类型,学界存有不同的观点.同时,我国《民法通则》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少之又少,导致相关案件当中,当事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本文旨在分析研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从而说明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18.
戴阳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误将10万现金汇入陌生人林烨账户。他发现汇错款后,当即通过银行查询等方式了解到林烨相关个人情况,并多次打电话与林烨交涉,但林烨拒绝返还。之后,他便关机了事,对戴阳的请求置之不理。无奈之下,戴阳将林烨起诉至法院。  相似文献   
319.
戴阳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误将10万现金汇入陌生人林烨账户。他发现汇错款后,当即通过银行查询等方式了解到林烨相关个人情况,并多次打电话与林烨交涉,但林烨拒绝返还。之后,他便关机了事,对戴阳的请求置之不理。无奈之下,戴阳将林烨起诉至法院。法庭上,戴阳说,我们夫妻俩从来不认识林烨,根本不会跟他发生财务关系,这钱是我不小心汇错的。林烨却说,钱是你主动打到我账户的,这是因为你欠我10万块钱,所以我不能给你。  相似文献   
320.
所谓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采用提供虚假的陈述和伪造的证据,或串通证人提供伪证方法,使裁判机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从而获得财物或财产上的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尚未将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因此,学界对这种行为的刑法定性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对诉讼欺诈行为与一般的伪造证据或提供虚假陈述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作出区分,从而明确诉讼欺诈的刑法定性。同时对诉讼欺诈行为入罪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罪名的设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