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67篇
中国共产党   353篇
中国政治   463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4年6月23日任命何立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免去胡亚枫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职务。任命周济为中国工程院院长,王玉普、樊代明、陈左宁(女)、徐德龙、刘旭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4年6月24日  相似文献   
62.
当事人     
《南风窗》2011,(6):20-20
2月26日,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中国科协原主席朱光亚去世,享年87岁。朱光亚是武汉人,大学时先后受教于周培源、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并受  相似文献   
63.
<正>解放军总医院的一位呼吸科主任,1 991年在英国开会期间,在地铁里突发心梗倒地,与他同行的著名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立即为他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各种抢救措施非常到位。5分钟以后急救车来了,患者被送入了医院,抢救成功。这是惊险而庆幸的一幕,而据首届世界急诊急救医师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超过95%的心梗、猝死患者却没能这么幸运,大多因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急救而非死即残。健康时报社在今年"两会"期间组织的座谈会上,与会委员专家呼吁:急救不能光靠医生,还得打一场"全民战争"。  相似文献   
64.
国发[201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65.
2012年7月16日,90岁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刘瑞玉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祖国海洋事业,直至生命前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工作操劳的老人,安祥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相似文献   
66.
[本刊讯]2012年11月16日,旅美学者杨开峰教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正式当选为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由美国国会于1967年成立,成员包括一些前内阁成员、议员、州长、市长、州议员,  相似文献   
67.
正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两件珍贵的文物:一台浅灰色的英文打字机和一个在岁月中渐渐发黄的照相机。它们朴素的外形背后,隐藏着一段"青科技"与重庆鲜为人知的故事。2008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整理抗战文物,馆里派我和几位同事前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采访"青科技"方面的代表人物,收集整理与"青科技"相关的文物和资料。我们首先想到的采访对象就是健在的"青科技"骨干人员侯祥麟先生(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68.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市。学校缘于1935年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创设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解放后更名为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一机部。1972年学校更名为芜湖机械学校,1977年成为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1978年12月经  相似文献   
69.
面孔     
《廉政瞭望》2011,(5):8-8
孙家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而孙家栋的工作及其成就,恰恰契合了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70.
最近,笔者查阅清代以来的《涂氏宗谱》等原始档案,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译审涂光楠与著名作家涂光群,他们给我讲述了涂氏一家三代的奇人、奇事、奇闻:从清末到新中国60年,走出了末代翰林、台湾首位起义"大使"、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杰出贡献奖"得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