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324篇
中国政治   626篇
政治理论   139篇
综合类   2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54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适度消费、对产品进行可循环和再利用的循环消费、人类要不断增加对发展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增量消费等绿色消费思想,是当前制定和完善我国消费制度、消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倡导低碳生活,要以马克思绿色消费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模式,使消费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适应,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2.
资讯     
《法人》2011,(4)
声音我叫陈低碳,我老婆叫张绿色,我两个儿子分别叫陈环保和陈环境。低碳、环保、绿色、环境都在我们家。3月2日,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出豪言,称为支持环保,他们一家四口都已改名。  相似文献   
10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阐述低碳经济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产生的影响,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低碳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措施,以期为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4.
低碳经济已是一种全球实践,但成效并不如预期般显著,这与低碳经济实现机制的缺乏有关。借鉴科斯"权利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观点,我们将碳排放权视为一类稀缺资源,在资源配置视角下,进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界定。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环境资源(碳排放权)的优化配置与使用,表现出生态效益佳、生态安全系数高,产业全面低碳化等趋势性特征。以碳成本与碳风险为核心指标,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实现与企业低碳行为的测评与体系,为新时期我国地区低碳经济评价与推动,以及企业低碳行为的监控与促进,提供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在20世纪前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政府行为是无需被问责的,政府似乎拥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外衣"。二战后,西方国家随着凯恩斯主义兴起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政府职能迅速扩张、财政支出不断上升、行政自由裁量权扩大,行政行为引发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因而控制  相似文献   
106.
以环保名义进行车船税调整存在内在的缺陷,以排量为标准征收车船税难脱重复征税之嫌,环保难以正当化车船税调整.车船税调整必须回应汽车税费负担过重问题、立法程序合理性问题以及与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相协调问题、征收的税款用途及其监督等问题.本次车船税方案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公众对之的质疑,凸显了中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07.
王白娇 《新东方》2011,(1):43-46
低碳经济是社会潮流,走低碳之路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不同的地区在低碳发展道路上模式选择应该是有区别的。在海南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低碳之路应该是一种低层次的"节约型"低碳排放之路。海南低碳之路不具有代表性,却一定具有可行性,而且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强大的助推之力。  相似文献   
108.
彬县环境保护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以排污收费为中心,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了辖区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环保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咸阳市各县区前列。  相似文献   
109.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变革来区别于以往的经济模式。目前很多国家正在努力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技术与机制创新,通过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成了人类的必然选择,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10.
随着生产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低碳、减碳成为保护环境,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