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北宋以来,千年历史犹如大江东去,然而,我国民间却广为流传着一位铁面无私、明察善断的“包青天”——包拯,其影响力、感召力千年不衰。“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是人民对他做出的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2.
其三、执法实践中,他明察善断,即周密地了解情况、正确地判断是非,这是严肃执法的前提条件;同时,他又是以一定的法律思想作为基础的。比如,对一些疑难案件,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找到破案的线索。包拯在任天长知县时,一个农民家的牛被人割去舌头。被害者前来县衙诉冤,却说不出被告是何人。象这样的讼案,也可以置之不理。而包拯却认真对待,想办法找到了作案人。  相似文献   
23.
尹晴 《前进》2014,(11):62-63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官员能够名流千古,北宋时期的包拯却不然。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不爱乌纱只爱民",因其一生清正廉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古往今来,"包青天"都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晚年包拯亲手制定的《家训》,更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在受益。  相似文献   
24.
苏桦 《政府法制》2010,(16):33-33
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太师王延龄。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找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相似文献   
25.
孟盛 《廉政瞭望》2008,(4):8-12
他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是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体现秉公执法、一身正气的精神力量……他入戏曲之深,被演义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束庙阁之高,被供奉为庇佑苍生的神仙。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间最具号召力的代表公平与正义之化身,他的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本刊记者专赴河南等地采访,拨开历史烟雾重重的文字迷宫——  相似文献   
26.
三戏三思     
我从儿时就喜欢看京昆传统戏,一些好的传统剧目,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欣赏到无比优美舞台表演及令人陶醉的唱腔;还能让人领悟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和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几十年来,我特别对京剧中的包公戏、海瑞戏和昆曲《千里送京娘》这三戏情有独衷,这三出戏我不知看过多少次,但每次重看,总感叹良多,受益如新。  相似文献   
27.
中国长达几千年以来,都生活在皇权之下,诚惶诚恐地生活在帝王文化之下。所有的文化,说穿了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为皇帝服务的文化也不能一直吹捧皇帝圣明、罪臣当诛,也要来一点调味品。这个调味品就形成了两大支流,一是清官文化的支流,宋代有包拯,明代有海瑞,每一代我们老百姓都要崇拜几个清官;另一个就是武侠文化,因为靠清官还不够,所以人们自然幻想那些武功盖世,能够除暴安良的大侠,武侠文化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28.
欧阳修与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两位名臣。欧阳修博学多才,既是北宋著名文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在反对贪官污吏、改革吏政的政治斗争当中,他与包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有时候,他的表现比包拯还要勇猛、顽强和不顾一切。只是两人在斗争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包拯在政治斗争中政绩显赫,官运不败,而欧阳修则遭受过三次贬谪。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9.
黎宝壮 《当代广西》2009,(14):50-50
提起开封府黑脸包公包拯,可谓无人不晓。然而,比包拯早70多年前,在桂林恭城也出过一位执法如山、廉政爱民的贤良之臣,他就是连包拯也非常推崇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  相似文献   
30.
两首拒礼诗     
蒋光宇 《奋斗》2009,(2):63-63
宋朝有名的清官包拯写过一首拒礼诗。那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他吩咐儿子包贵,不管是谁送的寿礼,一律不收。但出人意料,皇上竟然派人送来了寿礼。面对皇上的寿礼.包贵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送礼的太监写几句,以便向其父禀报。于是.太监挥毫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