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45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88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244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是指,在不动产所有权登记错误的情况下,不动产权受让人基于公示公信原则信赖该物权登记并通过交易行为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物权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是物权公示方法的公信力,将在未来广泛地适用于我国房屋产权交易领域。法律上对这一制度的正式承认,是善意取得制度理论的一次突破,有其极其深厚的法理考量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2.
井澈 《天津检察》2007,(6):50-51
善意取得制度是财产流转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主要调整无权处分中的财产归属问题。我国的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如果无权处分人将其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进行处分,在受让人为善意且支付了对价的情形下,原所有人的所有权消灭,善意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在强调受让人善意的同时,这一理论严格限定了无权处分人对占有物的合法占有状态,  相似文献   
163.
上世纪以来,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注册会计师对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的审计法律责任的确定原则先后经历了"合同责任"、"已知第三人"的侵权责任、"可合理预见的第三人"的侵权责任等标准的逐步扩张的路径,90年代后又向较温和的"已知第三人"标准收缩。本文分析相关经典案例及其背后的法社会学原因,期望对我国法律界和会计界就注册会计师审计民事侵权法律责任之争议提供法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64.
宪法的基本权利条款,是否可在私人领域内适用;如果可以,在多大程度与范围内可得到适用?这是一个在美国与德国都较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旨在于通过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宪法基本人权条款对第三人效力"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美国、德国对该问题的理论及实践思考,结合我国宪法基本人权条款对抗第三人效力的现状提出些许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5.
[裁判摘要] 善意取得是指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是善意的且付出合理的价格,依法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因此,善意取得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受让人受让该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受让;三、受让的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相似文献   
166.
钱琼 《法制与社会》2010,(25):52-52
取得时效是罗马法上的一项古老的制度,其功能与价值在罗马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该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有着相似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7.
刘宁微 《前沿》2010,(13):73-75
禁治产人制度曾经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维护精神不健全者和意思能力薄弱人的财产安全,避免他人利用禁治产人自身存在的缺陷恶意侵占其财产,还可以起到警示善意第三人和维护社会交易安全的作用。本文对禁治产人制度作了简要介绍,并将禁治产人制度与我国监护制度进行了比较,认为鉴于我国现行监护制度中存在着划分标准简单、适用对象狭窄等问题,借鉴禁治产人制度中的合理部分,用以完善现行监护制度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商法中的重要制度,在《物权法》和《票据法》上都有体现。票据善意取得虽然源于物权善意取得,但二者有不同的适用领域,在立法宗旨、构成要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明确二者的异同,可以避免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对于指导我国的民商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