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2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86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136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20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票据权利具有类似于“物”的性质,具有典型的权利外观,因而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在票据法上有了广阔的适用空间。同时为促进票据流通,保护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对票据而言就有了极大的必要。但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是以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构成要件,方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62.
63.
传统民法理论为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设立了善意取得制度与公信原则两项法律措施。二者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但我国物权法对传统理论进行了重大改造将不动产也纳入善意取得中。本文拟就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与公信原则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4.
善意取得制度是世界各国物权法所确立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传统的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随着《物权法》的通过,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也在法律层面上得以确定,使得善意取得制度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护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本文首先介绍并且比较了几种主要立法对于债权双重让与中优先权的规定,从利益平衡和法律内在逻辑的角度分析了这几种规定的优势和不足;我国物权契约中以"善意取得"来解决类似问题,因此本文将该方式推论于债权让与当中。提出以"债权的物权化"解决债权让与适用善意取得欠缺公示条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至第一百零八条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规定,其中第一百零六条是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内容。关于善意取得制度,学界分歧较大,较具代表性的争议有:  相似文献   
67.
物权行为理论是近代罗马法学家独特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虽然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纳,但反对者仍不乏其人,甚至有的德国学者批评这一理论是"学说对实际生活的凌辱"。在我国,这个争论也从未停止过。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承认了物权行为的概念及其独立性,但却未采纳其无因性。此种选择是在对此问题深入争论后得出来的结果,体现了我国立法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8.
人品是一个人品质外在表现的标志,是别人对你的一个衡量标准。好的人品不仅会让你得到周围人善意的对待,还能让你在做事的时候事半功倍。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的成功不仅来自于他的精明能干,还来自于他诚实坦荡的为人。  相似文献   
69.
黎珞 《法制博览》2014,(2):10-13
物权行为理论就是以物权变动模式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一个民法论题。自19世纪初萨维尼提出这一理论构想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因此,将其称为民法学的核心论题绝对是名符其实。我国《物权法》已经颁布实施了近六年,但对这一理论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本文在对物权行为理论适当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必要机能及意义,并认为该理论应被我国未来制定的民法典的所采纳。  相似文献   
70.
【裁判要旨】判断债务人与受让人的房屋买卖行为是不是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应当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为基准,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房管部门评估价,结合诉争房屋价格、受让人是否构成善意取得、房屋交易行为是否对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