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9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6121篇
中国共产党   312篇
中国政治   1360篇
政治理论   313篇
综合类   214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805篇
  2011年   814篇
  2010年   743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447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拍照、摄影是侦查机关为证实犯罪、保全证据之目的,对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及被害人等场所或人身进行照相取证,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侦查措施。由于拍照、摄影会对拍摄对象的个人尊严及隐私权等造成侵犯,需要遵守法定的条件及程序。我国刑诉法对拍照、摄影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普遍存在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隐私权的情况。有必要修改刑事诉讼法,增订拍照、摄影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992.
德国刑事诉讼法证据禁止制度分为证据提出的禁止和证据使用的禁止,在其中又有更加详细的2级分类。其中独立性的证据使用禁止,由于侵害了公民的宪法权利而导致实践中争议频出。实践中,通过目记,录音磁带.秘密拍照,录像以及私人侦探所获得的证明材料以及“二手证据”是否在诉讼程序中能够合法地使用,我们要着重关注。  相似文献   
993.
检察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刑事诉讼中具有证据的属性,而且不会突破现行法定证据种类。赋予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资格,必须规范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制作过程,确立统一的技术规范、确定事前告知义务、完善始后全程和档案保存制度等。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作为证据,基于其特殊性,应该在示证提请权、举示决定权、示证过程等方面作出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994.
《法制博览》2008,(19):27-27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吉安有一富豪在娶亲办喜事时混进了小偷,但没抓到直接证据,小偷抵赖,最后,县官采用一条妙计将贼人治服,被当地人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995.
同大多法律制度一样,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也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对它的中国化构建却不可谓之成功。本文将讨论这一法律制度移植的情状,并以韦伯的法社会学的视角检视它的本土化构建失败的原因,力图在超越法学范畴的思想文化层面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996.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证据的两个属性,也是判断证据能否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在审查案件时,严格地把握证据的这两个属性,践行法律公平正义的精神实质,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又取得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三结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7.
一、刑事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及原理 品格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人的名誉。是社会对个人在道德领域的一种评价。在证据法中.品格一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可以指一个人在其生存的社区里所享有的声誉;第二,它可以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行为方式的倾向性;第三。它还可以指一个人历史中的特定事件,如先前曾由于刑事犯罪而被判刑等。品格证据则是指证明参与诉讼的主体品德、品行好坏的证据。对于品格证据是否能够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以及最终是否可以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使用等问题,英美法系国家通常认为,品格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和或然的。并且带有很大的偏见性影响,会对客观认定案件事实产生障碍.  相似文献   
998.
我国现有研究并未区分大陆法系意义上的证明责任(Beweislast)和美国法上的证明责任(Burden of Proof)。美国证明责任中提供证据责任和说服责任概念及其关系与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之间有十分重要的关联。如果以德国法为参照系,那么两大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在逻辑起点、适用对象和结构地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方向,美国证明责任理论对改造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在制度上和理论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由于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审查逮捕案件的法定期限短,又不能另行侦查,因此,审查判断证据只能针对侦查机关移送的书面材料来展开,受种种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必须总结摸索一套快速、有效、科学的审查逮捕证据的方法,笔者认为在用好、用活常用的鉴别法、对比法、印证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证据科学》2007,14(2):M0002-M0002
2007年5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建院一周年庆典暨证据规则研讨会在石景山校区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副校长兼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保生教授、校长助理陆炬研究员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郎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达、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王彦吉、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处长李渝红、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耀、我校终身教授陈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