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9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43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215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3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侦查讯问环节最易产生非法证据.受自身的制度缺陷及非法讯问的内在动因等因素影响,现行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非法讯问的防范效果有限.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有效能的可行进路在于扩大非法证据排除范围,明晰非法证据排除标准,强化非法证据排除力度.  相似文献   
72.
正梁女士在某航空公司网站上购买了电子机票,但办理登机手续时,却没有她的购票信息。梁女士将航空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机票、误工费等共计1590元。在法庭上,梁女士说,银行从我银行卡上划走了票款,应视为航空公司收到票款。  相似文献   
73.
正1984年,怀着对电力运行工作的热情和热爱,姜丽英在农一师电力公司西电厂参加工作,并成为一名运行工。2011年6月,姜丽英因工作突出,调到厂机关生产科工作。在运行车间担任技术员期间,姜丽英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执行"两票三制",确保机组安全运行,满发多供。6年多来,她发现和排查设备隐患40处,仅去年就排除安全隐患和设备故障10处,为企业避免经  相似文献   
74.
赵普宏 《法制与社会》2013,(36):286-287
检察机关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排除非法证据的正当性,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其原因在于排除主体的地位模糊,对非法证据的发现机制不畅,非法言词证据范围不明确,同步录音录像监督不严等。因此,检察机关应该从创新工作机制出发,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以提高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言词证据的成效。  相似文献   
75.
一、刑事被告人举证责任与控方举证责任的差异尽管在特定情形下,被告人也须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控辩双方承担的举证责任符合举证责任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但两者的差别仍相当明显。首先,控方承担举证责任是基于无罪推定原则和控辩平等原则的要求,此种举证责任具有先行性、全局性的特点,即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以控方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为前提,控方的举证责任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而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则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具有条件性、阶段性。  相似文献   
76.
非法证据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获取的证据。侦查讯问环节最易产生非法证据。受自身的制度缺陷及非法讯问的内在动因等因素影响,现行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非法讯问的防范效果有限。发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有效能的可行进路在于扩大非法证据排除范围,明晰非法证据排除标准,强化非法证据排除力度。  相似文献   
77.
周兵 《法制与社会》2011,(33):45-46
诱惑侦查,是刑事侦查制度中的内容,属于特殊的侦查手段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早有研究或实践,但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上尚未深入。诱惑侦查的两种类型是“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本文认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基本上是合法与合理的,有必要从适用对象、适用范围、行为方式和程序控制上进行规制,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将诱惑侦查纳入侦查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78.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新法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总体来说,修订后的法律相比于1996年第一次修正是一种进步,尤其是同2004年"人权入宪"①一样,本次修订将"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79.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人民法院对公诉机关收集的证据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时,公诉人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该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法院在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判决的依据。经过公诉机关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证据,达到确实、充分的认定标准,应当作为定案的根据。  相似文献   
8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9条针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口头遗嘱、赠与等事实,首次例外地将证明标准从"高度盖然性"提高到"排除合理怀疑",虽出于建立多层次民事证明标准体系、与民事实体法衔接等良好初衷,但实际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民事诉讼领域缺乏足够共识,并且可能冲击高度盖然性的一般标准;民刑证明标准的混搭会模糊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界限;与民事实体法规则相协调的证据不充分;美国法和德国法并未提供提高证明标准的比较法论据;提高证明标准显示出对证明标准功能不切实际的期待;以规则提高标准的方式防范操作中的降低标准会引发规则指引的混乱。在高度盖然性的"高"标准确立并严格适用后,未来中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作业应主要指向"降低"而非"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